在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各类未成年人学习活动场所里,孩子们驻足聆听革命故事,红色基因在凝视历史中悄然传承;非遗工坊内,少年们执笔勾勒内画、习武传承武魂,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指尖与汗水中浸润心灵;“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红领巾邀你游河北”研学活动中,处处跃动着衡水市青少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热情好客,积极为家乡代言……
今年以来,衡水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铸魂育人、立德树人,通过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创新形式载体,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夯实学校主阵地 筑牢未成年人思想根基
今年4月至5月,衡水市多所高中相继举办传统成人礼仪式,学生们佩戴“成人帽”、向父母行“拜谢礼”、走过“成人门”,在庄重温馨的仪式中迈入人生新阶段。如今,在全市高中统一开展传统成人礼活动,引导适龄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激发追梦动力,已成为衡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品牌。
衡水市牢牢抓住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用活思政课堂、点燃信仰火种、浸润文化根脉,让每一所校园都成为滋养青春的“沃土”,让青少年在成长中收获向上的力量。
从“课堂”到“心堂”,筑牢成长“思想基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衡水市持续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全市806所中小学配齐2300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让每所学校都有“引路人”。
围绕学校教育,大力推动大中小幼一体、校内外融合、家校社协同的德育共同体建设,57所学校纳入市内德育共同体建设范围。在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评选中,衡水学院、衡水市第二中学、河北冀州中学、河北武邑中学4所学校脱颖而出,用书香浸润校园、用文明涵养品格,为全市学校树立了育人标杆。
从“听讲”到“体验”,点燃青春“理想火种”。
中小学是人生理想信念生根发芽的“黄金期”。衡水市精心策划“信仰照亮青春 争做时代新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从“一时热”变成“长久红”,真正融入日常、扎根心底。
课堂上,理论工作者、思政课教师组成“专业宣讲团”,把深刻的道理化作鲜活的话语,开展“课前3分钟·每日一习话”活动超2.1万场次。课堂外,各县(市、区)依托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发起“青春接力·我打卡”活动,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生化身“红色研学小达人”,走进场馆听革命故事、看历史实物,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红色记忆、汲取信仰养分,让青春的理想在红色传承中愈发坚定。
从“知道”到“热爱”,扎牢文化“自信根脉”。
作为底蕴深厚的“大儒之乡”,衡水市深挖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为未成年人打造了一堂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从“我们的节日”里品味民俗韵味,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涵养品德,从“中华经典诵读”时感受文字力量,再到戏曲、书法、国画、传统体育走进校园,传统文化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
如今,非遗文化也成了校园里的“新潮流”。“内画工艺坊”兴趣社团里,孩子们执笔勾勒方寸乾坤;深州市第三中学形意拳教育基地中,少年们习武强身传承武魂……全市60余处非遗传承基地,如同一个个文化“加油站”,让未成年人在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中,触摸非遗温度、厚植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里代代相传。
从思政课的“入心”,到信仰教育的“点燃”,再到文化浸润的“扎根”——衡水市正以学校为主阵地,把每一份育人的用心,都变成青春成长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长成有理想、有骨气、有文化自信的中国青年。
选树典型做示范 引领未成年人向善向上
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乐于助人、热衷志愿服务;热爱科学、自强不息……近期,衡水市新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走进公众视野,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也为全市未成年人树立了可学可做的成长标杆。
衡水市锚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目标,以“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宣传为突破口,构建起“选、宣、学、行”四位一体的典型引领体系,让“好少年”从“名单”走向“生活”,成为青少年看得见、学得来的成长坐标系。
在“选”的环节,衡水市深入校园、社区、家庭挖掘真实可感的少年典型。全市涌现出一批批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截至目前,衡水市共有7人入选河北省“新时代好少年”,市、县级好少年更是不断涌现。他们以昂扬的姿态积极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展现了衡水市未成年人向善向上的良好风貌。
为让榜样力量“传得开、入人心”,衡水市打造“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线上,市级媒体开设“新时代好少年”专栏,为全市“新时代好少年”录制微纪录短片,受众人群达60万人以上;线下,组织开展“强国有我 筑梦未来”“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少年”“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持续深化学习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平台,激发了未成年人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有效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为进一步拓展典型资源,衡水市将道德模范力量融入未成年人教育。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冀州区“小麦穗”宣讲团成员张志旺走进冀州中学等校园为学生讲思政课;组织开展“道德楷模话文明”先进典型巡讲活动,邀请陈奇峰等先进模范典型走进校园,以厚德善行浸润童心,引导青少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凝聚家校社合力 全方位护航健康成长
秋日的衡水,家风馆里亲子共悟家训,社区活动中心里少年研学正酣,校园护学岗民警守护平安——衡水市以“家庭教育筑基、社会协同护航”为抓手,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课堂”。
衡水市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清单,持续强化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134个社区实现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全覆盖,从绘本阅读区到手工实践角,让社区成为“校外成长驿站”。同时,深挖家风文化资源,打造路北街道沁园家风馆、家风家训大道等“家”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展馆(室)、主题长廊等一大批教育实践阵地,累计开展文明家庭大讲堂、道德模范讲家风故事等活动1000余场次。持续打造“德润湖城·知子花开”家庭教育工作品牌,推出“儿童友好 家庭美好”“童梦书香 共筑儿童友好城市”等家庭教育实践互动,以家庭温情滋养未成年人品德根基。
未成年人成长需全社会共筑“防护盾”。
衡水市将“平安校园”创建、学校及周边社会环境整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重点,政法、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开展专项行动:“一校一警”机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上下学时段“护学岗”民警、教师、志愿者协同值守;常态化排查校园周边网吧、摊贩,斩断不良诱惑源头。针对网络环境,开展“清朗衡水·燕赵净网”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等持续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打造绿色上网环境。
心理健康关怀更显“精准温度”。
衡水市构建市、县、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实现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站、室)全覆盖。全市10506名专兼职心理教师驻守校园,为79万余名学生建立“一人一策”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及时疏导心理困惑,守护少年儿童“心灵晴空”。
从家庭“小课堂”到社会“大舞台”,衡水市正以全方位、常态化的育人举措,凝聚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合力,让道德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拓展研学新场景 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
畅游“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探寻自然生态之美;走进衡水老白干研学基地,在了解非遗技艺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来到衡水市桃城区沁园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参观圣贤家风家训展、历史名人家风故事墙,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优良品德……
衡水市立足基础教育、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产业四大核心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基地建设、课程创新,让“行走的课堂”成为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为让研学教育有章可循、规范发展,衡水市先后印发《关于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衡水市关于推动中小学生开展市域内研学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研学旅游从“零散开展”向“系统化推进”转变。在此基础上,聚焦品牌化打造,持续优化研学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已评定85家研学旅游示范基地、8家研学营地,推出20条覆盖“自然、历史、红色、工业”等主题的精品研学线路,构建起多维度、全场景的研学版图。其中,衡水湖研学基地先后获评“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衡水老白干研学基地获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
此外,围绕红色教育主题,衡水市还开发出《“学党史、知党恩”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农耕体验》等300余节特色课程,让红色基因通过研学实践代代相传。
丰富的研学活动是“行走的课堂”落地见效的关键。截至目前,衡水市开展“读书万里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红领巾邀你游河北”等各类研学活动924场,吸引30余万名青少年参与。为打破地域限制、拓展研学视野,还创新推出“跨县域研学”模式,组织各县市区联动开展研学活动;同时制定“课余自主研学学分认定办法”,将研学实践与学业评价挂钩,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主动走近自然、触摸文化,在实地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从政策保障到资源整合,从课程创新到活动落地,衡水市正以“行走的课堂”为纽带,让知识走出课本、让实践滋养成长。在这里,每一次研学都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探索,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文化与情怀”的浸润,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注入了鲜活而持久的动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衡水市将持续发力,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