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泥香漫野,花生盈仓。
9月19日,走进深州市辰时镇得朝村,田间的采收场景热闹非凡。连片的花生地里,一台台花生收获机正隆隆作响,铁齿翻土、抖落泥沙,一串串饱满的花生果被连根带出,带着泥土的芬芳铺满垄间,在地里整齐晾晒,与农民脸上绽放的笑容相映成趣。
“我们村的土质是松软的沙土地,村里8000多亩土地,有5000多亩都种上了花生。”得朝村党支部书记李占五满脸自豪,乐呵呵地说道,“今年收成相当不错,大伙儿心里都乐开了花!”
伴随着花生收割机有节奏的隆隆作业声,一颗颗饱满的“金豆豆”如同欢快的精灵,纷纷破土而出。“我今年种了200亩花生,亩产大概1000余斤,今年的收购价是每斤2.85元,每亩地预计收入在3000元左右。”得朝村种植大户尹艳宾站在地头,望着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花生,眼中满是憧憬与满足。
“过去花生丰收的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弯腰刨土、摔打摘果,十亩地得干半个月,累得腰酸背痛。现在可好了,机械收割,两小时就能轻松收完十亩!”李占五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抓起一把沾着湿泥的花生果。只见颗颗花生粒粒饱满,宛如拇指大小,他兴奋地接着说:“今年亩产预计超1000斤,比去年还多收一成呢!”
从得朝村出发,沿着乡间公路来到柏树村,天乐花生米加工厂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脱粒机轰鸣作响,传送带将花生米送入色选机。一粒粒花生米通过几番“过筛”,按大小、色泽、饱满度自动分拣,最终被机器人手臂精准堆码。“这台色选机可厉害啦,每小时能处理好几吨花生,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加工厂负责人兴奋地抓起一把分选后的花生米,向大家展示道,那花生米粒粒饱满、色泽鲜亮,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花生,这一特色经济作物,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还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松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在辰时镇,以辰时村、柏树村、得朝村等为代表,36家花生初加工企业涵盖了脱壳、筛选等各个环节,年加工花生米达20万吨,吸纳了8000余人就业。与此同时,花生产业还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带动了当地机械配件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辰时镇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近3万亩,主栽的鲁花三、冀优四等优质品种,品质上乘,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其中,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国四分之一,全镇的花生产业年总产值高达12亿元。辰时镇花生集散地从山东、广东等十几个省市收购花生果、花生豆,加工后远销日本、中东、俄罗斯、东南亚及欧盟国家,这成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我们将会以更坚定的步伐,加速建设花生产业聚集区,力求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全面提升辰时镇花生产业的竞争力。”辰时镇党支部书记代建雄说道。
夕阳西下,装满花生米的货车缓缓驶出加工厂。这片承载着百年种植记忆的土地,让小小的花生米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幸福果”,成为助力深州经济发展的“金豆豆”,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