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着社会治理的根系。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不仅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点滴,更是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的重要场所。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体推进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统资源、搭平台,积极推动社区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探索文化浸润与文明涵养同频共振,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桃城区路北街道沁园社区在市、区两级文明办的指导和推动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口,不断丰润居民道德滋养沃土,让一颗颗道德的种子在居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让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家文化”涵养社区文明新风
“中国人多以立家规、名家训、修家谱、建家祠等方式,沿袭修身之法,传承处世之道,形成了家风家教文化……”7月11日上午,在桃城区昊和沁园小区家风馆,小区居民正跟随家风馆负责人侯喜威的引导和讲解,接受家文化的心灵熏陶。今年以来,在昊和沁园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像这样的参观学习场景,几乎每个周末都在上演。
好家风塑造家庭文明新风,锻造清廉党风政风,涵养优良民风社风。作为我市“家风家训”传承基地以及特色研学基地,这所建在社区里的育德场所,以其独特的家风文化展示和教育引导功能,成为社区居民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
昊和沁园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涵盖家风馆、家风大道、家风广场等多个家风文化主题展示区。家风大道位于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前,长约470米,南北走向。漫步其中,犹如翻阅一本“家风文化百科全书”,“孝为百行之首”“见老者敬之”……两侧的家风文化墙仿佛一张张写满历代先贤家训箴言的扉页,让人在一字一句品读中,增进对家风文化的认识。
昊和沁园家风馆坐落于家风大道东侧的社区居民活动中心。2023年,社区整合公共空间,在征得居民意愿后改扩建家风馆,使之成为传递优秀家庭教育理念的场所。
家风馆共设有社区家风等九大展区,除展示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脉络外,还集中展示社区居民的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如“积善之家”“助人为乐”“读书润德”“知恩图报”“吃苦耐劳”等主题事迹,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居民们在参观过程中,对家风家训的理解更加深厚,在社区掀起人人争当“孝亲模范”的新风尚。
今年年初,沁园社区还打造了融娱乐和家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家风广场,除展示家风文化外,居民还可以在这里观看到自编自导的家风故事小品等文艺演出节目。
让家风入景,目之所及皆是触动人心的家风文化“景致”。全方位、多载体的展示方式,丰富全面的展示内容,让人漫步昊和沁园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随时随地都在接受家风文化的熏陶,既是一场赏心悦目的文化之旅,又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家风文化教育课。
家规家训规范居民日常
走进昊和沁园小区,一排排中式楼宇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映衬下,小区古朴雅致又富有文化内涵。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的意思就是指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家道就会兴旺又发达……”在社区的家风家训文化墙前,居民陈鑫正为女儿讲解墙上的《家风诗》的涵义,家文化在他们的轻声细语中沁入心底。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昊和沁园小区作为衡水市棚户区改造小区之一,目前有常住居民2474户,小区居民结构多元,基层治理难度较大。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小区充分发挥德治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先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德文化治理路径。在创建“家风大道”的基础上,他们延续古人设立家训的做法,号召居民设立自家的“家训”,以家训约束各家各户的行为,实现以德促行。这些“家训”由各家自己选定,由社区专业社工队伍——衡水初心社工制作张贴,尽管形状大小一样,但设计图案和内容又各不相同,它们专属于每一家庭。
走进小区一栋楼前,记者看到每个单元门前都张贴着一幅不同的家风家训对联,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明德知耻达仁宽让,崇礼慎独端方贤良”等。穿过单元门,走进楼道里,不仅有家风家训文化牌,各家各户的门外还悬挂着自家的“家训”牌匾。
在居民王亚红家,一块写有“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行善事”的家训牌匾赫然挂在门前,在大红的“家”字的衬托下,小楷书写的四言家训格外醒目。王亚红高兴地说,最初设立“家训”的时候,全家还经过了多次的“开会”,认真讨论商议,最后定下来,并挂上墙后,一家人都把这条“家训”当成了全家人行为的“金规铁律”,都自觉地遵守执行,一家人在无形中文明素质提升了。
一家善则百家善。“无规矩不成方圆,家规家训牌匾的设立,让居民们既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又从内心起到了自我约束的作用。”王金秀笑着说,“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居民的内生力,引导大家自觉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小区的文明程度也大幅提升!”如今,小区里说脏话的居民少了,言语文明的多了,吵架闹矛盾的少了,礼貌谦让的多了,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在这里成为日常。
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正心诚意,怀仁存义,积德扬善,恪守孝悌……”每周末,衡水市桃城区昊和沁园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在田学堂”,30多名孩子都会聚在一起,跟随小区义工讲师诵读《孟子家训》等经典古诗文。“这些参加过诵读的孩子,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举止谈吐每天都在进步,个个彬彬有礼且落落大方!”沁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鲁梦玮介绍。
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家风家训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2019年,沁园社区面向居民引入了传统文化课堂——“在田学堂”。“‘在田学堂’是一个集国学经典共读、亲子沟通课程、户外亲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主要利用孩子们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开课。”衡水市初心家教中心负责人赵国玲介绍,“在田学堂”还结合古典音乐欣赏、吟诵、亲子共读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公益教育模式。在这里,义工老师们组织社区的孩子们自编自演多种活动,如舞台剧、汉服秀、诗词朗诵等,举办国学秀、诗词大赛等。这些多彩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才艺展示能力,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文化自信。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在“在田学堂”里,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积极参与“亲子诵读”活动,共同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诗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目,学习“礼仪之道”。在点滴熏陶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加入诵读课堂。截至目前,沁园社区已有200多个家庭先后走进“在田学堂”。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他们在育儿、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全新感悟。为进一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沁园社区在“在田学堂”基础上,已开设了近3000期相关课程,覆盖了40个社区点位,同时开办了“大爱书轩”和“太极艺术馆”。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家庭是城市的细胞,也是社区的组成部分。沁园社区从“家风大道”流连的居民,从家风馆的“孝老爱亲”事迹墙,从家家户户的“家训”牌匾,从在田学堂的朗朗诵读声中,让传统美德从实实在在的行动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推动,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小区的文明细胞正在悄然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