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温馨注脚和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底色”、最耀眼的“成色”。


如今,漫步衡水市区,城市管理微改造、微提升让街巷、生活小区、集贸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事好商量 和谐在身边”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扮靓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衡水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城市管理、惠民利民、文化传承和城乡统筹等领域深耕厚植,实现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双提升。


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  奏响城市文明“协奏曲”


早晨八点的市区康宁街早餐微市场,张贴统一标识的早餐车整齐排列,附近居民们按顺序排队等候,一派井然有序。“以前这里是流动摊贩的聚集地,拥堵又脏乱。”正在买早餐的市民周女士对早餐微市场的设立格外满意,她说“现在好了,买早餐方便了,道路也通畅了!”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衡水市区,像这样的早餐微市场在街道和社区周边随处可见。这些早餐点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为民生服务,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智慧,更获得了群众的赞许。


“城市管理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要精准到位!”衡水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悉,今年以来,为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衡水市坚持短时攻坚和长久深化相结合的方式,在补短板、重文明上实现新转变,在低投入、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奏响城市文明“协奏曲”。



衡水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修补原则,强化攻坚补短板,通过微改造、精管理等举措,不断完善街巷、生活小区、集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


“如今,漫步衡水市区,道路平整宽阔,出行越来越便捷了!”在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方面,为给市民创造更加文明整洁的出行环境,衡水市同样下足绣花功夫,以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公共秩序整治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促提升,进一步强化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先后对主城区永兴路、大庆路、红旗大街等16条主干道路的便道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对崇文路、育才大街部分路段进行罩面维护,精心营造出文明整洁、优美亮丽、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同时,为缓解市区停车压力,积极整合市区公共资源,施划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


截至目前,市区新建马路微市场29处、微改造交通路口12个、施划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12万余平方米,城市管理温度大幅提升。


精准服务惠民生 “民生诉求”变“幸福实景”


近日,在桃城区福苑社区的党群活动中心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楼门议事会”正在举行。十几名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各抒己见。


“我们这个‘楼门议事厅’虽然只有一间小活动室,却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大平台。”社区负责人刘韶静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已通过“楼门议事厅”解决各类居民反映问题200余件。其中,社区网格员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多方协调资源,新增了停车棚32个,充电桩726个,有效缓解了矛盾、消除了安全隐患,变“民生诉求”为“幸福实景”。


打造楼门议事厅、开展“访千楼进万家”活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岗……衡水市以增强城市功能品质和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提升城市温度、擦亮城市文明底色的重要基础,以民生为导向,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


针对衡水老小区多、物业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衡水市积极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作用,采取先偿后买、以大托小、连片物业、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等多元化运营模式,打通文明提升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时,广泛开展了“有事好商量 和谐在身边”专项行动,打造了社区议事室、居民议事点、楼门议事厅,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商户恳谈会、业主圆桌会、吐槽大会等形式,面对面化解邻里、家庭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疏导情绪,群众回访满意度达100%。通过“访千楼进万家”、向市民报告等活动,近距离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按照“收集、解决、反馈”工作机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到位,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建立了党员社区志愿服务队、物业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岗等,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公益活动,为群众带好头、多奉献、做示范,引导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文化浸润暖民心  汇聚衡水发展“大文明”


“黄河泛滥成汪洋……九州划定冀为首,鼎立龙兴万古长。”夜幕降临,衡水湖风景区内,滏阳楼飞檐浸染霞光,衡水湖波光荡漾千年回响,全新升级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正在上演,为游客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文化盛宴。


“没想到在家门口可以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演出,简直太震撼了!”近日,在衡水湖畔,专程带着家人来观看演出的周先生赞叹道。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培育城市文明,要在文化的滋养涵育下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城市风貌和群众面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衡水市立足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以鲜亮的文化底蕴提振城市精气神,呈现衡水生态之美、历史之美、文明之美,汇聚全市发展的“大文明”。


面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衡水市采用分众化、精准化方式优化供给,依托名家工作室、文化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培育建设了一大批公共文化空间,举办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大集”,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得到更多样、更有品位的精神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为不断擦亮衡水城市名片、增强群众家乡荣誉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大运河文化和汉文化资源,打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广场,传承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形象。今年以来,衡水市继续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文艺精品创作行动、遗址保护工程,依托国家级非遗衡水内画打造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推动冀州汉代古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立足基础教育、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产业“四大优势资源”,衡水市建立了“基地建设、导师培训、课程研发”三位一体研学旅游推进机制,构建起从课程研发、基地建设、导师培训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


乡村新风扑面来 绘就文明“新画卷”


近日,记者来到深州市高古庄镇北梨园村,正赶上村里的季度积分兑换日。村民老张用文明积分兑换一瓶洗发水后,高兴地说:“打造村路,参加志愿活动都能获得积分,现在大家争着做好事!”


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是衡水市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的积极探索。通过积分活动,村民们主动清扫自家房前屋后,保持庭院整洁;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公共区域大扫除,清理河道、路边的垃圾杂物;爱护村里的一草一木,不随意践踏破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文明行为等。这些“加分项”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村民志愿服务意识,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村容村貌和邻里关系也显著改善。


“积分超市”模式,是衡水市提升农村精神风貌,擦亮和美乡村幸福底色,推动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有力探索。今年以来,衡水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积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不断绘就乡村文明“新画卷”。



此外,为提升村镇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衡水市先后组织各县市区436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与周边2568个村镇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通过点对点指导、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实现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同时,大力推广故城县“六个全域”模式,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部村庄主街道完成“五化”工程改造提升,在全省首批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累计建设省级和美乡村重点村606个、美丽庭院61.5万个,深州市入选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衡水市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作用,将治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纳入其中,规范农民日常行为,维护公序良俗。


截至目前,全市4994个村已全部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实现100%全覆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积极探索文明乡风建设创新路径,发展新时代红娘服务队,推广“爱心小院”、“结婚礼堂”、文明积分制做法,乡村社会风气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