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日爆点”到“长效IP”
——文体融合打造衡水发展新支点的观察与思考
衡水用一场演唱会完成了“城市算法”的版本迭代,我们听见了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
衡水湖的夜风裹挟着《海阔天空》的旋律掠过奥体中心,2.3万支荧光棒将看台染成流动的星海——9月14日晚,“逐梦衡水湖 乐动马拉松”群星演唱会以2025衡水湖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 (第2站) 的文化预热姿态登场,毫无意外地展现出“娱乐+体育”层面的城市发展智慧:邰正宵的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唤醒了中年群体的消费力,庄心妍的热歌吸引着“Z世代”涌入城市商圈,而水木年华压轴出场时全场自发打开的手机灯海,恰似衡水用文体IP点亮发展地图的隐喻。
这场演出,抑或说这样演出所依靠的生态体系,正悄然成为解码衡水发展新公式的密钥。
演唱会现场
主动拥抱城市叙事的链式反应
正如航空业“每位乘客带来的综合收益是机票价格的 1.5 倍”,演唱会这把钥匙一旦转动起来,就变成瞬间激活城市发展的“多米诺骨牌”引发链式反应——当然,这样的反应不仅存在于经济层面。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演出市场格外火爆,一些热门歌手“开票即售罄”。数字时代早已让音乐触手可及,人们为何纷纷“守旧”地重回线下?
演唱会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社交硬通货”,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为了听歌,更是为了获取一种情绪价值。
在石家庄游客樊光伟看来,这样的情绪价值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当 《一生有你》 的前奏响起,我瞬间回味到自己青春里的旋律!”樊光伟说,“这里的硬件太棒了!这绝对是我看过最过瘾、最走心、最值得的演唱会之一。”谈及整场体验,他更是赞不绝口:“从场馆的硬件设施到接驳服务,再到现场服务和氛围营造,衡水真棒!”
歌手庄心妍
13日刚在天津看完演唱会,14日下午就赶回衡水赴这场盛宴。“我是乐此不疲的。”市民刘知强说,“去外地看演唱会,是奔赴自己的偶像。回衡水,是为了享受家乡提供的情绪价值。”他还邀请了几位大学同学共同前来。“就是为了现场听水木年华的演唱。他们的歌陪伴我们度过了大学时光。”
有人为偶像奔赴,追忆炽热青春,就像“去见一位遥远的老朋友”;有人为氛围买单,在灯光与鼓点中,沉浸式集体狂欢;有人为了万人合唱,在声浪中体验与歌手“双向奔赴”的喜悦……
“以前,衡水人到外地去看演唱会,现在外地人到衡水来感受音乐时光。”在现场,市民翟少松自豪地说,“这是城市品位和品牌的提升,也是衡水综合实力的展现。咱衡水的硬件已经足够支撑。你看这几年衡水的变化,就能够证明。”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衡水市区,宽敞的滏阳路已车流如织。奥体中心旁边的公园里晨练者身影跃动,让城市处处散发着迷人的生态魅力与生活韵味……
的确,这样的“一去一来”,体现着衡水城市发展的哲学——演唱会票根上的城市进化论——系统呈现了衡水从文化消费者向文化输出者的转型路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演唱会观众手中的荧光棒熄灭后,城市营销才真正开始。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桂晓筠介绍说,为拉动更多消费,演唱会的时间往往定在周末。周末的演唱会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派对,歌迷们周五下班后拖着行李箱奔赴而来,周日下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宝贵的48小时,正成为城市展示魅力的“黄金期”。
在桂晓筠看来,这场演唱会是衡水拥抱城市叙事链式反应的主动作为。“衡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理念和本身自带的文化沉淀,当然还有美丽的衡水湖以及影响巨大的衡水湖马拉松赛,都已为‘48小时’做好了铺垫。衡水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要把‘情绪价值’,变成‘城市发展新范式’。”桂晓筠说,“这一次,体现了衡水人追求卓越的那股劲头,体现了衡水城市管理的智慧。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对衡水而言,是个好的开始。”
如同歌手邰正宵在演出结束后所说:“衡水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里不仅有衡水湖如画的美景,更有衡水人民如火的热情。衡水人美、景美、情更美,而接下来万众瞩目的2025衡水湖马拉松赛即将开赛,它必将成为展现衡水独特魅力的又一个精彩舞台!”
适配文体融合的“最大公约数”
作为衡水市首场市场化运作的演唱会,显然,它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当然,从演唱会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本场群星演唱会是本届衡马精心打造的核心文化配套活动。演唱会以“体育赋能文化,文化点亮赛事”为核心理念,以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为载体,营造了热烈、祥和、文明的赛事氛围。
选手进行马拉松比赛(资料图片)
“衡水下了一招妙棋。衡水湖马拉松赛已经成为衡水城市品牌,再以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支撑,一举两得。”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家宋伟龙看来,这种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为本地“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我们常说,演唱会经济不仅能产生直接收益,也构建了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文化资本通过市场化、场景化运营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动能,催生‘文化基建—消费升级—城市品牌’的良性循环。城市以文化事件为契机,将瞬时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持续的城市竞争力。”
马拉松广场
近年来,“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正成为很多人的旅行新潮流。演唱会的流量效应正打破传统旅游淡旺季界限,催生文旅消费新爆点。歌迷们不再满足于只听一场演唱会,而是将音乐盛宴与城市探索结合——白天打卡文化 IP,夜晚奔赴青春之约。
“站在人群里,汗水、呐喊、挥舞的手臂……这不就是赛场的氛围吗?”一位报名今年衡马的跑者感慨,“听着 《在他乡》《离歌》 等经典曲目,想着自己训练时的汗水,那种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的感觉,太熟悉、太亲切了!”其实,当《在他乡》的旋律遇上马拉松发令枪响时,衡水已经完成了从“被看见”到“被记住”的进化。
热情的歌迷
在欣赏完演唱会后,保定游客杨东立刻驱车赶到衡水湖畔的马拉松广场。几小时前,他在奥体中心挥舞荧光棒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因一句话临时改变行程。“当我听到信乐团在舞台上向衡水湖马拉松致敬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到马拉松赛道感受一下。”杨东说。他俯身抚摸赛道,感受颇深。他拿起手机,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马拉松和摇滚一样需要坚持!
如果说,此场演唱会是单日爆点,那么文体融合的发展生态便是衡水城市发展长效 IP 的综合体现。
用“演唱会+体育赛事”的组合拳,精准验证了“文体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前者点燃瞬时情绪价值,后者沉淀长期品牌认知,二者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完成了从文化消费到城市营销的蜕变。
“本次演唱会,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独具匠心的城市文化体育融合实践。”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是的!演唱会负责点燃星火,马拉松负责让火光持续照亮衡水。“小城市也能搭建大舞台,关键在找到文化与体育的‘最大公约数’。”桂晓筠说。
“曲终人不散”背后的满分答卷
“这是对衡水城市管理的一次考试。”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游客赵国浩在演唱会结束后说,“我们坐火车来衡水,又转乘接驳车来奥体中心,整个行程很顺畅。赛事运行、现场管理也非常好。”
在得知此为衡水市首次市场化运营的演唱会后,赵国浩颇有感受:“我一定要给衡水的城市管理打满分。我和妻子常来衡水游玩,衡水湖、故城县二道街、武强周窝音乐小镇等地都去过。我的印象是衡水虽然不大,但城市建设有特点、管理精细,衡水人热情好客。”
让北京游客方莉印象最深刻的是通信的顺畅。“现在咱们离不开手机,希望能把自己的快乐实时分享给朋友。”方莉说,“在这场演唱会中,我的手机通讯一直顺畅,图片和视频即发即传。你要想到,这是2万多人聚集在一起。由此可见,衡水的城市服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服务方面,都是这个。”说着,方莉伸出了大拇指。演唱会经济从来不是简单的“明星经济学”。能让歌迷心动而来、满意而归的,除了耀眼的舞台,更有衡水城市服务可观可感的满满诚意。
这份诚意体现在精心安排上,统筹实行“组团式”服务保障,交管、电信、供电等多部门高效协同联动——
歌迷检票进场
演唱会举办前,交警部门制定详细勤务方案,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前发布交通管制区域、临时停车泊位和公交接驳点等信息。演唱会结束后,指挥中心实时监控路况,各点位警力引导观众有序取车、乘车。根据车流情况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快速疏导拥堵点位,确保观众安全离场。
衡水电信重点强化网络容量与信号覆盖。在会场东北角、西北角新增2个4G/5G应急基站,精准覆盖舞台及内场区域;同时对看台区 16 个 4G/5G基站小区进行扩容。经测试,优化后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约50%。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对外精准调控奥体中心外部电网,满足不同区域的用电需求;对内深入开展场馆内部电力设施排查,重点检测双电源系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
这些周到服务、细节安排确保了每一名观众开开心心来、安安全全回,也收获了到场观众的大力点赞,观众直呼“给足了安全感”“衡水的这份用心,值得再来!”
“从这一个侧面,就可以反映出衡水营商环境的优化和不断提升。”经营胶管生意的景县人王建,看完演唱会后,思维依然定位于“在商言商”之上——今年,衡水市在行政审批领域推出“多评合一”评审模式、省级开发区环评审批扩面改革等多项小切口改革,为审批做“减法”。探索出“医疗机构执业‘一件事’改革”“证证联办”等一系列“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场景,实现政务服务便利度与企业群众获得感同频共振……“话说回来,从演唱会审批到现场安保,如果没有完善、高效、精准的政务服务保障,就没有这次演唱会的完美绽放。”王建说。
当前,一座城市的文旅被赋予更多责任和期望,作为深受欢迎的明星演唱会,不仅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会被视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这就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具象化。投射到衡水层面,还可以加这样一句话:看演唱会、跑马拉松、投资兴业,请来衡水。”宋伟龙说,“发挥好‘文旅+百业’的综合带动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衡水实实在在的服务、勤勤恳恳的努力,才能夯实‘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的裂变效应基础,实现‘曲终人不散’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底,演唱会流量是“水”,城市自身的品位和竞争力才是承载水的“容器”。把流量变“留量”,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用心服务的细节里,在每一个推动城市持续向好的创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