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节烟囱安全落地啦!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社区真给力!这颗‘钉子’拔得好!”近日,桃城区衡丰社区电厂生活区里响起阵阵欢呼,居民们围着刚拆除的废弃30多年的危烟囱拍手叫好,微信群也瞬间被感谢刷屏。这温暖的场景,正是衡丰社区以文明创建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衡丰社区始终以“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走进居民家里看到的全是办法”为行动指南,用“笨办法”啃硬骨头、以“实举措”建机制、凭“真感情”聚合力,在基层沃土上播撒文明种子,让治理创新惠及每一位居民。
聚焦痛点破难题,基层治理见力度
办好民生事,得先解决居民的“烦心事”。除了拆除悬在居民头顶30余年的危烟囱,衡丰社区还瞄准老旧小区的“水患”难题——乐平小区、朝阳花园小区自来水管网老化,漏水停水成常态。
社区建立“居民点单—社区响应—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将“居民议事厅”打造成听民意、解民忧的“主战场”,通过“居民提需求、社区搭平台、多方齐发力”的模式,推动问题精准解决。
针对乐平小区、朝阳花园自来水管网老化的问题,社区组织居民代表、自来水公司面对面协商,最终推动乐平小区完成“一户一表”改造,朝阳花园同步更换污水管、硬化路面,彻底告别“用水难”“行路难”。
这样的“马上办”,在衡丰社区还有不少。新盾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几处井盖破损后,居民路过都得绕着走。社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动员居民自愿出资,很快就把破损井盖全换了新的,消除了安全隐患。
从爆水管到新井盖,从“用水难”到“放心用”,衡丰社区用一桩桩实打实的民生实事,把居民的“不满”变成了“点赞”,也让基层治理的“力度”,化作了居民生活里的踏实与安心。
创新机制强根基,服务群众显精度
“戚阿姨家里边挂了‘家和万事兴’,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倾听她家四代同堂的和谐故事。”“王阿姨一开始冷着脸,但聊到‘孝顺父母’这件事,她主动说起当年照顾病重婆婆的故事,我们唠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想留我吃饭。”……在衡丰社区,每天下午下班前召开的“入户走访茶话会”上,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分享当日走访情况。
如今在衡丰社区,居民见了社区工作人员主动问好、分享家常已成常态。这些由“闭门羹”浇灌出的“老熟人”关系,如今成了凝聚社区人心、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治理创新的最坚实“情感纽带”。
为打破与居民间的沟通壁垒,社区创新推出“熟人敲门”工作法,从党员、楼院长等“社区骨干”入手,带着《家风线索观察清单》上门走访。清单上不仅记录居民家庭情况、兴趣特长,更重点收集“急难愁盼”:独居老人是否需要定期探望、上班族是否有代缴水电费的需求、邻里间是否存在小摩擦……正是这些“走心”的细节,让居民渐渐打开了“心门”。
据统计,今年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不仅收集了32处亟待解决的安全隐患,更挖掘出15个特色家风点位,这些鲜活的案例被社区整理成多个感人的家风故事。
除了“走出来”的信任,社区还靠“联起来”的效率赢得认可。升级后的智慧社区平台,让问题流转更高效。例如,通过平台精准标记重点人群,为高龄老人、残疾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快速响应居民关于环境卫生、设施报修等诉求。
激活合力育新风,民生实践有温度
如果说“熟人”机制拉近了干群距离,那一场场浸润人心的活动,则让社区凝聚力越来越强,文明新风越吹越盛。衡丰社区高度重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重点吸引“一老一小”参与社区治理。
随着我市全面启动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工作,衡丰社区也积极把握机遇,将关注“一老一小”的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去年,该社区抓住入选衡水市首批儿童友好社区试点的契机,不断完善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这一基础上,社区进一步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了“衡小花”品牌体系:汇聚一个联盟-联动未来强者幼儿园、红色光影放映队、衡水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关爱志愿服务中心、在田学堂、衡水非遗文化推广协会、坚果科学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组建两支队伍—“小小观察团”和“儿童志愿服务队”,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构建七大阵地—在智慧萌芽坊配备有声书墙和朗读亭,在体能乐园划分轮滑、篮球区,在科学驿站开设科普知识实验,在儿童之家设置涂鸦绘画角与积木益智区,满足儿童成长教育服务需求。
依托这些丰富的阵地和资源,社区持续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欢迎的非遗传承活动:皮影戏探秘、节气物候课堂、剪纸创作……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些活动,吸引了500余人次的孩子参与,成为社区最亮丽的风景和最活跃的文明传播者。
社区的活动并未止步于传统文化教育,还积极拓展合作资源,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联合衡水学院和衡水东方科技学校,在每年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针对儿童安全问题,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开展暑期防溺水、疾病预防等主题讲座。
除了关注儿童成长与青少年参与,社区还将文明新风的建设延伸至家庭层面。在“走千楼访万户”中挖掘的家风故事基础上,衡丰社区开设“家风微课堂”,邀请文明家庭、退休教师、志愿者讲述“我家家风”;策划“家风传承行动”,组织亲子家庭参与“家训拓印”“家风非遗创作”等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文明新风浸润万家。
从危烟囱拆除到管网改造,解决的是民生“小事”;从“熟人敲门”到智慧平台,打磨的是服务“精度”;从“衡小花”品牌到家风传承,凝聚的是社区“合力”。衡丰社区的实践证明,文明创建不是抽象的口号,治理创新也不是复杂的理论——它藏在居民满意的笑容里,落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未来,衡丰社区将继续以文明实践为笔,以治理创新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温暖篇章,让文明之花在社区沃土上持续绽放,让民生幸福的底色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