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景县老照片馆,近千张老照片静静陈列,犹如一幅画卷将景县的历史文化徐徐展开。灰白的影像如同无声的历史长河,静静流淌过景县的百年沧桑。
在“抗日战争”展一角,几张十分模糊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景县团”摧毁枣强县恩察镇伪军据点;“景县团”全面破袭平汉铁路;“景县团”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八公桥战役……一群身着粗布衣衫、眼神坚毅的景县青年,冲锋在抗战一线。景县老照片馆馆长李莹说:“这就是咱景县子弟兵的血性。”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传来,全县土匪蜂起,日寇横行,正是这至暗时刻,激发了景县儿女的血性。曾在辽西抗日的刘金科(后改名刘甦)挺身而出,与中共地下党员刘建章并肩,在津南特委书记赵镈的领导下,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成功改编了地方武装葛贵斋部。从此,这支景县抗日义勇军(后被改编为“新编第七旅二十一团”)扛起了抗日的旗帜。
“景县团”的抗战史是一部铁血传奇。1940年,为粉碎华北日军的全面进攻,打破其“囚笼政策”,新编第七旅二十一团(即“景县团”,以下简称“二十一团”)白天在弹雨中反“扫荡”,夜晚带领群众破路毁桥。为保障破路群众的安全,行动时部队先把敌人的据点、炮楼围困起来,袭扰、打击敌人,再由地方干部带领群众破坏路基。其间,二十一团先后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终于将威县至清河县段的路基全部破毁。1941年8月,面对敌人新修的分割线王高公路,二十一团协同兄弟部队全线出击。激战三昼夜,拔除据点,捣毁路基,毙俘敌人近千人,缴获步枪500余支、轻机枪27挺、掷弹筒6具和大量弹药、物资,给日寇的“囚笼政策”以强烈打击。
最惨烈的冀南“四·二九”反扫荡中,面对日伪军万人“铁壁合围”,二十一团奋勇冲杀,掩护冀南军区党委和行政机关突围。狂风沙暴中,他们在王行杖村以北撕开第一道封锁,又在大辛庄血战突破第二道封锁,冲破第三道封锁后,部队飞速向清河东北的黄金庄方向挺进。当晚,二十一团由黄金庄北侧向西北方向转移,终于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二十一团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一连130余人仅剩21人,四连仅存连长、指导员在内的30多人。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因环境恶劣,战事频繁,部队减员十分严重,团长刘甦奉命多次回景县扩军,景县人民一次又一次掀起了参军热潮,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景县儿女离开家乡,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这些战士们用生命铸就了“景县团”的不朽丰碑: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战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安全与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
八十年沧桑巨变。当年的烽烟已经散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县焕发出崭新的风采——2024年,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270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拥有省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49家,培育打造了谷子、高粱、蔬菜、果蔬、生猪、蛋肉鸡6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挖掘非遗资源,深耕董子文化,打造广川学宫、董子故居等文旅地标,推进73公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四季村晚”等惠民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如今的景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提质增效、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享有“中国董子文化之乡”“中国橡塑管业基地”“中国铁塔制造基地”等诸多美誉,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河北省民营经济先进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景县人民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共同谱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