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光阴荏苒,岁月长河奔腾不息,但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


当晨曦穿透历史的雾霭,一个个身影从岁月深处向我们走来。他们身躯不再挺拔,皱纹爬满脸庞,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从他们的追忆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烽火岁月里的呐喊、抗争和浴血奋战……


马秀云、张树娥、蒋学孔、李善林、汪风义……


不同的人,不同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沧州抗战老兵。当年,他们大多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当日寇的铁蹄蹂躏沧州大地时,他们选择迎着屠刀与侵略者以死相搏,在华北平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


血泪悲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9月,侵华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9月24日攻陷沧州。日军的铁蹄踏入沧州城,闻远楼在炮火中千疮百孔。沧州沦陷后,日军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在沧州制造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惨案达47起,其中百人以上的惨案6起,沧州直接伤亡人数近9万人。


健在的沧州抗战老兵们都曾目睹过日军的暴行,有些抗战老兵的亲人还被日军杀害。


盐山县99岁的抗战老兵马秀云,他的父亲马学胜当年是一名共产党员。受父亲影响,马秀云不满10岁便主动担负起站岗放哨、分发传单、传递情报的任务。


一次,马秀云在送情报途中遭遇巡逻的日军。他临危不惧,趁敌人不注意,将藏在鞋底的纸条塞进嘴里咽下。凭借着机智勇敢,他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


日军没有抓住马秀云的父亲,却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爷爷和二爷爷。


孟村回族自治县100岁的抗战老兵汪风义曾亲眼目睹悲惨的一幕。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哭着找妈妈。敌人发现她后,举枪射击。“啪”的一声枪响,小女孩倒在血泊之中。回忆起当年的惨景,汪风义有些哽咽,眼里泛起泪花。


98岁的抗战老兵李善林曾3次遭受日寇的毒打,也曾目睹过敌人挨家搜人并施暴的场景。被抓的青壮年有的被带走并折磨致死。他的一个叔叔就被敌人用刺刀挑死在路旁。


河间市留古寺镇石马村98岁的抗战老兵郭俊波,把“军人世家”的荣誉证书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视若珍宝。他的大哥郭根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在山西黄崖洞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他们把国仇家恨记在心中。尽管当年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


不屈抗争


焦土之下,迸发出抗争的火种;血泊之中,挺立起不屈的脊梁。


面对日军的暴行,无数沧州儿女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共赴国难。从渤海之滨到滹沱河两岸,从青纱帐里到芦苇荡中,抗战的烽火燃遍沧州大地。


马秀云经历了从“家仇”到“国恨”的信仰觉醒。亲人被日军杀害让小小的他将“报仇”刻进骨髓。1943年,马秀云如愿加入冀鲁边区海防支队,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他先后参加歧口、王徐庄子、羊二庄、小山等地的对敌作战,英勇杀敌。在一次阻击战中,他击毙一名日军,缴获一支“三八大盖”。从为家人报仇到为民族而战,他在战斗中成长起来。


沧县96岁的抗战老兵蒋学孔,当年因“忠孝不能两全”,留下了对母亲永远的愧疚。他14岁加入儿童团,为抗日游击队送情报。有一次,他在送信途中遇到敌人,急中生智将情报藏在鞋底,成功脱险。后来,他瞒着母亲参军入伍,走上抗日战场。有一次,他执行完任务回家探望时,才发现母亲因思念他哭坏了双眼。他只有将对母亲的愧疚深深埋在心底。


郭俊波的大哥在抗击敌人时英勇牺牲,二哥在战斗中多次立功。受两个哥哥英勇抗日的影响,郭俊波1942年加入抗日队伍。


102岁的抗战老兵栗本德也是受家人的影响,加入抗日队伍。1939年,当时只有16岁的他加入了津南抗日自卫军,后被编入八路军120师。


……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际遇,他们却因共同的目标参加了抗日队伍。他们脚下是生养自己的土地,背后是父老乡亲殷切的目光,胸中藏着一团烈火:奋勇杀敌,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困境坚守


抗战期间,日军沿津浦铁路修筑炮楼据点,将许多地方切割成一个个“囚笼”。由于敌强我弱、武器匮乏、缺粮少药,战士们只能打游击战与敌人周旋。


汪风义清楚记得刚参军时,部队只发给他一个米袋子和两颗手榴弹。


“我当时使用的武器俗称‘土炮’,把前边枪管锯去多半截、后边枪托锯掉,往肩上一挎,大棉袄一披,谁也看不出来。”李善林说。


在残酷的环境中,他们随时有可能与敌人遭遇。夜间一个人行动时,李善林的枪膛里装着子弹,时刻准备着和敌人拼命。那时他心里总想着,如果碰上敌人,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


栗本德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战友们一起拔掉过日寇多处据点,还曾参加保卫延安、固守黄河的战斗。最让他忘不了的是战友王生牺牲的场景。“我和王生刚爬上土坡,还没站稳,鬼子的大刀就砍了过来。我俩从土坡滚到沟里。王生爬上坡就朝敌人射击。”谈到那场激烈的战斗,栗本德激动地挥舞着右手,做出一个开枪的动作。就是在这次战役中,16岁的王生被从侧面飞来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栗本德看到战友牺牲在眼前……


1942年大年初一凌晨,日寇调集数十门山炮,配合轰炸机,对着八路军的工事狂轰滥炸。栗本德和战友们冒着炮火冲锋。日军施放的毒剂弹让战士们纷纷中毒,栗本德也没能幸免。中毒后,他皮肤剧痛,全身糜烂……


任丘市101岁的抗战老兵李宝通回忆,当年他们无法和敌人硬碰硬,只能打伏击。在一次伏击战中,他胳膊受伤,因缺医少药,差点被截肢。


在一次狙击战中,马秀云的右腿被子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弹片至今仍留在体内。


……


无论经历什么艰难困苦,无论面临什么生死考验,他们都毫不畏惧。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战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荣光。


抗战传奇


沧州的抗战史是创造战争奇迹的历史。贺龙率八路军120师在齐会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三打灯明寺”,重创敌军;马本斋率回民支队奋勇歼敌,坚定了沧州人民胜利的信心……


在抗战老兵的讲述中,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战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


沧县95岁抗战老兵张树娥头上的坑,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当年在刘文庄村一带与日军战斗时,敌人从炮楼扔下的手榴弹砸到他的头上。眼疾手快的他将手榴弹在爆炸前扔了回去,炸死了多个敌人。14岁的他还曾扮成卖鸡蛋的小贩,趁一名日军低头拿鸡蛋时将其击毙。


沧州人民用锄头和智慧挖掘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更是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一次,张树娥在地道口打死一名日本兵,缴获一挺机枪。


汪风义曾三次虎口脱险。他拒认汉奸当干爹,后来加入了抗日队伍。他在青纱帐里与敌人进行过殊死搏斗。他养病时被敌人包围,临危不惧,打死敌人后脱险……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义忠勇的沧州儿女以铮铮铁骨斗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防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永存


80年沧桑,硝烟散尽,山河无恙;80年巨变,烟火寻常,国泰民安。


80年前,这些抗战老兵用鲜血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他们的故事,是沧州抗战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史诗。


近年来,他们经常走进社区、校园,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让后代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铭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郭俊波常常给儿孙们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他让儿子整理了《郭俊波回忆录》,只为铭记那段历史。


马秀云则成了南马庄村的“活历史”,他给孩子们讲述韩集伏击战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李宝通常和晚辈讲当年抗战的故事。受他影响,他的孙子参军入伍。


95岁的李同艳,这位当年在军鞋厂为前线战士做鞋的女战士,现在虽年事已高,但最喜欢的就是唱红歌、写回忆革命岁月的文章……


今天,我们站在沧州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铭记中坚定前行。此时此刻,这些抗战老兵,是最该被“置顶”的英雄,他们是“历史教科书”,是民族精神的火种。


据统计,沧州目前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共有28位。其中,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5岁。


虽然由于身体原因,他们不能再一一接受我们的采访,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代代传承……


向保家卫国的英雄们致敬!

来源:今日渤海网
原标题:我的抗战——沧州抗战老兵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