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协调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作业、统筹调度烘干设备、调配足量农业用肥……连日来,面对集中阴雨天气,衡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统筹调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农户抓好当前“三秋”抢收抢种工作。
这是市供销社全力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动一幕。近年来,市供销社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创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网络、创新模式,积极破解农业生产中小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技推广难度大等难题,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全市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达88万亩,占全省服务试点总面积的近1/5,连续3年位列全省首位。
创新农资集采直配新模式,夯实农资保供基础。聚焦农资质量良莠不齐、农户分散采购价格高等农资市场现状,积极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模式,健全农资供应体系,提升农资保供稳价能力。组建农资集采直配联盟。以市供销社瑞达农资公司为主体,组织县级社农资公司、种植大户、农资销售网点,在全省率先成立农资集采直配联盟。整合联盟成员用肥需求,从全国知名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集中采购化肥,直接配送到联盟成员,实现“定制化采购”与“点对点配送”,进一步降低采购、流通成本,让农民享受“同质价优、同价质优”的农资供应服务。畅通农资经营网络。建立“1+11+N”联营联建机制(1家市级农资公司,11家县级农资公司,N家乡、村农资营销点),发挥瑞达农资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建强11个县级社农资公司,优化农资销售业务,积极拓展乡镇、村级农资销售网点,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服务格局,打造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销售农资29万吨,同比增长5%,本地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市场占比居全省第一。强化农资商业储备。通过改扩建仓储设施、健全仓储管理制度、优化农资销售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夯实农资经营企业基础,持续提高农资储备能力,成功争取省级以上化肥商业储备任务5万吨,获得重要物资储备贴息资金180余万元,促进了本地化肥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保障了农业用肥需求。
搭建农机作业服务新平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零散作业、农机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冀州区和武邑县整合县域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机械资源,创新组建农机作业服务联盟,服务面积突破30万亩。统筹农机资源利用。对联盟成员的各类农机建档立卡,建立农机服务微信群,根据农业经营主体农机服务需求、作业区域、作业面积,合理调配专业设备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切实提高作业效率。破解小农户生产短板。全面梳理农业生产各环节需求,通过“菜单式”“个性化”“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便捷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难题。规范农机服务质量。明确加入联盟成员服从调配、诚信服务、维护联盟荣誉等义务,统一耕、种、管、收各环节作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
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准定位“田管家”“田保姆”职能,统筹发挥市、县、乡供销农业服务平台作用,着力破解社会化服务主体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选派供销系统精干力量,成立市供销社控股的农业服务公司(市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中心),指导全市供销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在全市组建11个全资、控股农业服务公司,通过聘请农技专家挂职指导,挖掘种植能手、农机能手、农技人才到公司任职,有效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基层供销社通过协同合作、靠大联强,积极领办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28家,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5家服务主体入选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位居全省首位。
探索“村社共建”新机制,提升农业服务质效。以故城、武邑、枣强、景县等4个县为试点,创新建立村委会+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供销社农业服务公司“村社共建”服务新模式,充分运用供销体系和服务网络,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村委会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农户土地资源,由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流转,依托供销系统农业服务公司,组织开展智能配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粮食烘干销售等全链条托管服务。通过“村社共建”模式,农户可获得800元/亩保底收益,村集体可获得30元/亩土地经营管理费,年度决算后按净利润40%对村集体和农户进行二次分红。截至目前,4个试点县共带动10000余农户直接受益2200余万元,带动109个农村集体增收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