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新座椅,我们也能舒舒服服晒太阳了。”衡水市桃城区育新社区紫金广场小区,居民刘大爷靠坐着崭新的座椅,笑容如秋阳般灿烂。
小举措赢得大笑容,源于一次特别的社区“圆桌会议”——没有主席台,不设发言席,只是一方小院、几张座椅、居民们围坐一起促膝长谈,便有了社区治理“金点子”的不断涌现。
在育新社区,这样的“圆桌会议”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小院议事厅”。没有会议室的拘束和烦琐流程,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社区里实实在在的事,奏响的是社区治理的焕新乐章。
从“会议室”到“小院里”
育新社区成立于2002年,辖区涵盖17个生活小区、87栋住宅楼。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日益多元,传统社区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亟须转变。
群众的事,要交给群众议。“如何让社区居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社区主任姜杰坦言,社区过往的“干部讲、居民听”会议模式,效果有限。
转变契机来自日常的观察:居民们日常就喜欢在楼下小院、社区亭台里聊天。这些自然形成的社交空间,为何不能成为民主议事的平台?于是,“小院议事厅”应运而生。
社区打破“会议室会议”的固定模式,把议事场所搬到居民身边——楼前、院里、亭台间,都成了开放的议事平台,推动社区事务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议、一起干”。
“大家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拉家常,有什么想法都能说出来,感觉自己真正在为小区出力。”居民陈阿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轻松的氛围,让居民们敞开心扉,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
“五步议事”让治理闭环
“小院议事厅”不是简单地“坐而论道”,而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育新社区在实践中总结出“五步议事法”:广泛听事、集中筛事、民主议事、多元办事、定期评事,形成闭环治理机制。
广泛听事,打通民意“最后一米”。网格员发挥“前哨”作用,定期深入小区面对面交流,同时借助便民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方式,多渠道收集居民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
集中筛事,找准问题“最大公约数”。每周召开民情研判会,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合并归类和分析筛选,根据普遍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确定优先协商议题。
民主议事,每人都是“建言者”。每月第一和第三周的周五下午,是“小院议事厅”固定活动时间。社区党员、居民代表、楼院物业人员和志愿者集中商议确定事项。
多元办事,共建社区“同心圆”。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物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办、及时办。
定期评事,实现治理“良性循环”。社区通过结果公示、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对不满意的事项纳入整改台账,限期督办,形成完整闭环。
议“小”事解决“大”问题
“小院议事厅”,议的是小事,解决的却是居民生活大问题。
盛世桃城三区电动车充电难问题困扰多年,居民、物业在议事厅里围绕安装充电桩的费用、工期、维护等充分讨论,达成一致。而后,物业迅速组建施工队伍,完成地面铺设、电缆安装、充电桩组装等一系列工作,彻底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
紫金广场小区老年居民休憩设施不足,居民代表与物业共同商议增添便民座椅的方案,从议定到完工仅用了一周时间。小区老人纷纷点赞:“现在出门散步,随时有地儿休息,太方便了!”
从电动车充电难到小区休闲设施完善,从物业矛盾到邻里纠纷,一桩桩“急难愁盼”事,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院议事厅”里找到了解决方案。
自运行以来,“小院议事厅”协调解决群众诉求6件,培育了居民自我协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它带来的不仅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有社区干群关系、邻里关系的和谐向好。
“过去楼上楼下都不太熟悉,现在通过一起议事,邻居变成了朋友。大家更加理解彼此的需求,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居民李女士笑说,左邻右舍在议事中增进了理解,在合作中加强了信任,从陌生人变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伙伴。
社区工作人员杨玉帅感慨:“群众身上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很多建议都是实践中来的金点子。我们做的就是激发居民主动性,让社区真正成为大家的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如今,“小院议事厅”已成为育新社区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激活了基层民主的“微细胞”,也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从楼前小院到社区广场,育新社区正用充满温度的实践,演绎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一步步将“民意”落到实处,让“满意”深入人心。
通讯员:啜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