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衡水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对正值生产关键的蔬菜产业带来严峻挑战。为稳住群众“菜篮子”,保障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市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通过农技下沉、电力护航、科技赋能等举措,有力保障全市蔬菜生产稳定。
面对不利天气,市农业农村局及时发布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建议,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引。对于露地蔬菜,重点做好田间排水、中耕松土与叶面补肥,防止积水和土壤板结,促进植株生长。对于设施蔬菜,则强调排涝、降湿、保温,严格控制浇水,利用稻草、生石灰等材料自然吸湿,并在雨停后及时通风,晴天后及时采摘和喷施叶面肥,保障植株长势。
冀州区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农户穿梭在辣椒大棚里整枝打叉。邵印 摄
在冀州区,“萝卜大王”张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连续阴雨对千亩西兰花的不利影响。“我们第一时间疏通沟渠,清理病叶老叶,并喷施叶面肥提升植株抗性,”张彬介绍,“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保障即将采收的西兰花产量与品质,确保稳定供应北京市场。”
在饶阳县,农技员的身影活跃在各个蔬菜大棚。“这几天气温低、光照弱,要把补光灯开足8小时,注意通风增强根系活力。”在北空城村的西红柿大棚里,农技员宋长江正现场指导种植户调整管护方案。饶阳县农业农村局组建的12支技术服务队下沉一线,针对不同棚室情况分类施策,确保管理精准到位。
连续阴雨和光照不足,使得农业生产对电力的依赖空前加大。国网衡水供电公司及下属各县公司主动作为,将电力保障延伸到田间地头。
在冀州区,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的育苗车间内,LED补光灯为茄子、西红柿等幼苗提供了稳定的“小太阳”。基地负责人刘晓晨表示:“通过补充光照和智能温控,我们确保了幼苗整齐健壮,为后续移栽打下基础。”这背后,是国网冀州区供电公司对农业线路的“拉网式”排查和“一对一”用电保障,他们动态调整供电方式,确保补光、温控等关键设备稳定运行,24小时待命处理突发问题,保障用户用电无忧。
饶阳县南北岩村大棚种植区,国网饶阳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大棚用电设施开展安全用电检查。马腾 摄
在汛情压力较大的饶阳县,国网饶阳县供电公司全员进入“战时状态”。15支服务小分队利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为全县34万亩设施蔬菜的供电设备进行全面“体检”。他们构建了高效的应急物资网络,调拨时效压缩至1小时内,并为5座大型排涝泵站加装备用电源,确保突发故障下2分钟内恢复供电,守护着5000亩棚区的排水生命线。此外,由236名台区服务经理组成35个互助小组,对接全县197个行政村,发放1200余张“便民服务卡”,随时响应用户诉求。
除了传统农艺和电力保障,智慧农业装备在此次应对中发挥了“利器”作用。
在饶阳县大尹村镇的智慧大棚里,种植户杨姗姗轻点手机,水肥一体化系统便精准地将营养液输送给每一株作物。“以前雨天得冒雨进棚,现在手机就能搞定,省工省时。”她介绍,棚顶的稀土转光膜和每日开启8小时的补光灯,有效弥补了自然光照的不足,配合除湿机,为蔬菜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
从农技专家的线上答疑,到供电公司的智能监控,再到农户手中的智能控制终端,科技贯穿于应对连阴雨天的全过程,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衡水市绝大部分蔬菜棚室长势稳定,有效保障了市场的稳定供应,稳稳托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和市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