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特约评论员:延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实现历史性转折——由长期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万人,其中雄安新区、石家庄、唐山三地贡献超七成增量。这一转变,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赋能的结果,更是河北以系统思维重构“引、聚、育、留”人才生态的生动实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河北范式。

  政策是引才的“先手棋”。河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全省创新推出雄安新区“雄才十六条”、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唐山凤凰英才政策5.0版等,用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广纳贤才;以职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开辟突出贡献人才“绿色通道”,让职称不再“论资排辈”;联合京津成立职称协作联盟,实现新增设专业和评审条件协同、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2024年全省流入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6.1%,20—39岁群体占比近六成,政策红利有效转化为对年轻高学历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产业是聚才的“梧桐树”。河北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格局,实现“以业聚人、以人兴业”的良性循环。发挥雄安“强磁极”效应,中国星网总部全面迁驻,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获批成立,有力牵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全域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2024年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我省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全省12大主导产业和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信息传输与软件服务业吸纳2024年流入人口占比最高,彰显产业结构升级的高质量成色。

  平台是育才的“练兵场”。河北以平台思维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创新载体扩容升级。我省建强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以及燕赵钢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省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以“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为主线,2024年围绕先进算力、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布2批109项创新应用场景,举办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与场景深度融合的支撑体系。这些平台既成为各类人才的“实践课堂”,也化作创新成果的“孵化器”。


   生态是留才的“暖被窝”。河北从“硬环境”与“软服务”双向发力,营造出“来得了、留得住”的暖心生态。一方面,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让企业和人才办事更便捷、更舒心。另一方面,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持续开展县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三大提升行动,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幅宜业宜居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让人才在河北既有稳稳的归属感,更有满满的幸福感。

  人才如潮,择势而奔。当重大战略红利、产业升级动能、制度创新活力交汇激荡,“人往河北走”已成时代图景。如今,全省上下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原标题:冀时评 | 近悦远来 河北引凤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