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675分,妹妹674分。炎炎夏日,河北衡水中学应届毕业生、出生时仅相差一分钟的“05后”双胞胎朱荞伊与朱荞乐,高考成绩仅相差1分,双双被南京大学录取。
阳光下,两人笑容相近,嘴角均带着浅浅梨涡,气质却各有特点:一个沉静稳重,一个灵动活泼。近日,记者见到了姐妹俩及其物理老师苏立乾、母亲王鹏杰,听他们讲述了姐妹俩的成长历程。
老师眼中:优秀已成常态 个性各有锋芒
“这两个孩子自我要求严格,学习主动性强。”作为带了她们两年物理课程的教师,苏立乾提及姐妹俩时难掩赞许。
高二那年,苏立乾参评“最受欢迎教师”,需要学生协助准备宣讲节目。放学后,朱荞乐和同学们敲开办公室门:“苏老师,我们想策划一部物理话剧,内容是您被‘妖怪’抓走,我们通过解题闯关救您。”苏立乾当时打趣道:“可别把我写得太笨拙。”
三天后,朱荞乐便带着分镜脚本过来了:“您看,第一关用水浮子难倒怪兽,第二关用人体回路点亮灯泡,最后用激光的干涉性制作霰弹枪——都是刚学的知识点!”
演出当天,当朱荞乐在剧末吟诵赞词时,台下反响热烈。“她善于将知识和情感结合,在她的构思中,电学和力学知识成为拯救老师的法宝,结尾的相拥更体现了动人的师生情谊。”苏立乾说,“这孩子的创意如同繁星般闪耀。”
朱荞伊的执着则体现在细节中。高三的一个傍晚,苏立乾路过教室,看到朱荞伊正蹲在地上分发试卷,额前碎发被汗水浸湿。“荞伊,先去吃饭,晚点再发也不迟。”苏立乾走上前说。女孩抬头,手中仍捏着未分完的卷子:“苏老师,这是刚改好的错题卷,同学们今晚就得订正,先发了,我晚点吃没关系。”晚自习时,苏立乾为她留了一个面包,在苏立乾眼中,朱荞伊总为他人着想,如同默默扎根的大树。”
被问及是否会分不清姐妹俩,苏立乾说:“荞伊眼神灵动,平时专注认真;荞乐则较为沉着大胆,善于通过思考创造。优秀是她们的共同点,但一个如灵动的溪流,一个似勇进的河流。”
姐妹成长:合作中共享 独立中发展
在姐妹俩家中,朱荞伊的书桌上,放着一本略显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我和一只兔子的故事》合作稿”。这是姐妹俩高一时斩获秦文君儿童文学奖的作品,纸页边缘布满修改痕迹——有的地方是朱荞乐画的兔子简笔画,有的地方则是朱荞伊标红的病句。
“当时写到兔子来到主人公家的情节,我们‘吵’了半小时。”朱荞乐翻着笔记本笑着说,“我主张让兔子挖洞到达后院,她却坚持‘兔子弹跳力好,直接从栅栏上跳过去更合理’。”朱荞伊补充道:“最后我们采取了折中方案——兔子第一次来钻兔子洞,之后主人公在栅栏处开了小门,欢迎兔子来访。”那晚,两人趴在床上修改至凌晨,朱荞乐负责撰写对话,朱荞伊补充环境描写,一个人写“月光洒在兔毛上”,另一个给加上“像撒了把碎银”的比喻。当5000元奖金到账时,朱荞伊直接转给母亲:“妈妈,存到家里的共用账户,下次给姥姥买按摩椅。”
但她们并非彼此的“复制品”。高二选择社团时,朱荞乐拿着演讲社报名表对朱荞伊说:“我要去练习即兴发言,以后与人辩论就不会慌了!”朱荞伊则晃了晃无人机社团的传单:“我想尝试通过编程控制飞行轨迹,记录祖国的大好河山!”
那段时间,朱荞乐总在午休前后拉着朱荞伊练习“即兴演讲”:“假设你是无人机操作员,发现森林火灾该如何报告坐标?”朱荞伊便反问:“如果你的演讲主题是‘科技与自然’,要不要加入一段无人机拍摄的森林画面?”后来,朱荞乐在演讲社团中获得“优秀社团成员”称号,朱荞伊的无人机摄影表演还在校园开放日得到展示。
高考查分当晚,全家人围坐在客厅。21时05分,母亲的手机收到成绩短信,她攥着手机,手微微颤抖:“674分!”一个多小时后,父亲的手机亮起,朱荞伊凑过去查看,声音里带着兴奋:“675分。”突然,朱荞乐跳起来抱住她:“就差1分!咱俩这是商量好的吗?”朱荞伊拍着她的后背笑道:“可能是平时互相讲题讲多了。”
母亲教育观:倾注双倍关爱 尊重独立成长
朱家客厅的书架上,摆放着两套《狼王梦》,书脊上分别写着“荞荞”和“乐乐”。“从幼儿园起,她们的水杯、书包都要贴上名字。”母亲王鹏杰笑着说,“并非是让她们泾渭分明,而是想让她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姐妹俩小时候抢玩具,王鹏杰从不说“姐姐该让着妹妹”。有一次,朱荞伊把朱荞乐的画笔藏了起来,王鹏杰便蹲在两人中间问道:“荞荞,你觉得藏画笔能解决问题吗?乐乐,你要是不想让姐姐碰你的东西,该怎么说呢?”最后,朱荞伊把画笔还了回来:“对不起,我不该藏你的画笔。”朱荞乐则说:“下次你想用,可以跟我说。”
在学习引导方面,王鹏杰更像一位“同行者”。孩子四年级时,她迷上了《琅琊榜》,吃饭时总念叨“梅长苏的谋略太厉害了”。某天放学后,朱荞乐突然说:“妈妈,我想读原著,看看书里是怎么写‘江左梅郎’的。”没过多久,朱荞乐的作文中竟出现了“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的诗句——原来是读原著时记下的。“我从没强迫她们背好词好句,但当你真心觉得文字有趣时,孩子会跟着你一起探索。”王鹏杰说。
高中时,姐妹俩想参加宋庆龄发明创新大赛,王鹏杰全力支持;高考后,她们想拍摄“拆录取通知书”的抖音视频,王鹏杰便帮忙寻找素材。“只要她们有想法,我就做好‘安全网’,让她们大胆尝试。”
“养育双胞胎就像种植两棵树,”王鹏杰望着窗外说,“要提供充足的成长条件,但不能把它们捆在一起生长——根要各自扎深,枝叶才能朝着不同的天空伸展。”
未来展望:在南京大学续写各自精彩
这个暑假,姐妹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回姥姥家帮忙摘葡萄,参加南京大学的先修营,还要更新抖音号的“化学海龟汤”系列。“上次那期‘邻苯二酚缩丙酮’,很多人询问命名规则,我得再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详细讲解。”朱荞伊浏览着备忘录说。朱荞乐则在一旁剪辑素材:“我加了个‘小木块坠崖猜凶手’的剧情,这样大家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谈及南京大学的生活,两人眼中充满期待。朱荞伊想去技术科学实验班:“听说有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我想尝试编程控制机械臂。”朱荞乐则对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感兴趣:“生物制药方向似乎很有意义,说不定以后能参与新药研发。”虽然后年可能分别在鼓楼校区和苏州校区就读,但是她们早已做好规划:“高铁只需32分钟,周末可以约着去逛夫子庙,谁迟到谁请吃鸭血粉丝汤。”
临走时,记者问她们最想对对方说什么。朱荞伊先开口:“谢谢你在我高考倒计时50天时,亲手制作了倒计时冲刺日历。”朱荞乐立刻接话:“那你还帮我修改了7遍演讲稿呢!”阳光穿过叶片,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正如她们的成长历程,并肩同行时温暖如光,独自前行时璀璨似星。
正如母亲王鹏杰所说:“最好的成长,是知道有人并肩同行,也敢于独自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