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缓解婴幼儿家庭“育儿难”问题,衡水市加大普惠托育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构建“托得到”“托得起”“托得好”的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10分钟便民托育生活圈”174个,建成社区托育机构249个,实现了社区托育全覆盖。


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健全价格与补贴政策、落实托育机构税费优惠政策、规范托育服务收费管理,托育机构水电气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落实水电气热、房租补贴发放,并为备案托育机构及入托幼儿购买保险,提高其抵抗风险能力。全面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扣除政策,惠及9万余人。为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严格落实入托补贴政策,按照第一个婴幼儿每人每月300元、第二个500元、第三个800元至1200元的阶梯式入托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多渠道优化普惠托育服务。大力深化医育融合服务,推进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医疗+托育”新模式,依托妇幼保健体系打造市县“1+11”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依托公办医疗机构,设置44个托育健康服务驿站,配备130名健康管理员,托育健康驿站与托育机构签约率100%,开展健康管理、疾病防控、中医适宜技术等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全力推动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深入实施“18+1”个子项目。打造“衡惠托”品牌托育机构50家,大力支持幼儿园办托,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295家幼儿园开设托班。推动用人单位托育服务建设,2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带头兴建福利性托育机构,其中衡水市妇幼保健院等4家单位获评“国家级爱心托育单位”,枣强县人民医院获评“省级示范单位”。




构建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我市积极推进公办托育机构、嵌入式“娃娃屋”、农村示范托育点等建设。全市各县市区各建设1家公办托育机构,嵌入式“娃娃屋”建设稳步推进,在大营皮毛工业区、安平丝网聚集区等5个农村产业区设立5家农村示范托育点,按照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以2:3:5的比例优化收托结构。创新性在市五院建成全国首个残疾康复托育中心,设置托位97个,让残疾人群体托育需求得到保障。为满足育儿家庭托育需求,积极打造“10分钟便民托育生活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61家,其中公办63家、民办298家;纯托育机构66家、幼儿园托班295家。全市托位达2.3万个,千人口托位5.6个,提前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托位使用率达75%,普惠率100%。


托育服务水平提质增效。为提升托育服务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我市持续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在8所中高职业院校新开设或扩招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对全市3500名在岗托育从业人员和1900名幼儿园教师开展“线上+线下”“集中+分组”的在职及转岗培训;积极组织举办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强化岗位练兵。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安全监管,夯实监督管理基础,对托育机构的服务管理、人员资质、卫生保健等方面加强常态化综合监管,严格按国家《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规范备案,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升级托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安防设施,实现政府、机构、家长等多端互联互通,实时监测孩子活动与安全,全方位保障托育服务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