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市扎实落实“双减”政策, 做好“三个加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使科学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体制机制建设做加法。市教育局联合相关市直部门,系统部署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明确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成立了教育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及其办公室,加强系统谋划、统筹资源集成、压实各方责任;把科学教育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体系,每月督促进展,每半年进行评估,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多次召开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会、现场推进会等相关会议,推广县域科学教育经验,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校内外资源整合做加法。依托景县、冀州区、武强县、衡水中学等3个省级以上科学教育实验区、18所实验校,促进校内外资源联动:景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多次赴唐山等地参观学习,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衡水中学把学校科技馆、学生发展中心向小学、初中学生免费开放,实现了与其他中小学的资源共享;冀州区将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列为2025年必办的10项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已经完成功能定位和分区等建设工作,据初步了解,同类型的科学教育中心在全国尚属首家。


人才培养做加法。2024年以来,招聘科学教师145人,培训科学教师569人;市(县)教育、科技、工信等6部门联合组建了由347名校外专家组成的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工作团队,实现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配备率动态保持100%;充分发挥科学教师、科学副校长作用,指导各学校通过科技节、科技周、校外研学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科普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高校科学营、航天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和赛事,让课堂与实践充分融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已在“高校前沿科学教育成果进入衡水校园”“衡水优秀学子进入高水平综合大学交流”两个方向达成一致。


衡水市将持续深化改革,健全科学教育工作长效常态机制,在课后服务中增加科学实践活动比例,积极探索项目式、跨学科教学等有效教育方法,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