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河北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创新驱动中加速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升质量,正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汇聚要素,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河北以雄安新区为战略支点,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全面构建“原始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雄安新区吸引超300家央企分支机构落户,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成立,燕赵钢铁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等投入运行,“共享智造”模式在107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广泛推广,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更加健全。数据显示,近3年省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5%,研发投入强度由1.0%跃升至3.15%,2024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34.8%,创新要素加速汇聚的“强磁场”效应充分显现。



双轨并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既要有“老树新枝”的智慧,更要有“新苗成林”的远见。面对产业体系完备但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现实基础,河北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在传统领域,全省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到56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一,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连续3年蝉联全国首位,传统产业实现“智改数转”的绿色蝶变。新兴赛道上,唐山特种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三项第一,石家庄华普生物CpG佐剂攻克“卡脖子”难题,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未来产业方面,河北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登顶,廊坊、张家口包揽城市算力前二,以高质量数字基建为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筑牢底座。



破壁清障,厚植创新生态“雨林沃土”。新质生产力的勃发,离不开制度创新的“阳光雨露”。河北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抓创新,全面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积极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桎梏,大幅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创新实施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应享尽享,让企业轻装上阵。以机制革新激活市场潜能,创新举办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场景精准对接平台,完善科技成果权威评价、竞争性转化和竞价机制,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服务优化释放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科技创新券、首席质量官等机制作用,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随着一系列“放管服”改革落地,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


善谋者致远,实干者乃成。实践充分证明,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只要坚持向新图强、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河北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让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壮丽图景加速变为生动现实。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