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风骨在,燕赵之士多慷慨。在大运河衡水段流域历史上,走出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领袖,他们揭竿而起,反抗暴政。近现代以来,有抗日英雄节振国、抗日名将冯治安、池峰城等,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投身革命,保家卫国、血染春秋。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刘建章等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彰显了革命者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豪情。


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在衡水蜿蜒流淌的运河沿岸相互交融发展。


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



窦建德(573年-621年),贝州漳南县(今故城县辛庄乡东三务)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征高丽,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杀害,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军队。大业十二年(616年),隋遣杨义臣击破张金称、高士达。建德召集散亡复起,于次年正月称长乐王于河间乐寿县(今河北献县),又大败隋将薛世雄,攻克河间。大业十四年(618年)定都乐寿,国号大夏,称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被唐高祖李渊处死于长安。窦建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正史中作为帝王立有本纪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刘黑闼(?-623年),贝州漳南县(今故城县东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后,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召集其旧部起兵。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刘黑闼攻克相州(今河南安阳)后,称汉东王,建元天造,都于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与唐朝多次交战,先败于秦王李世民之讨,后死于太子李建成之征。


太平军北征——悲壮连镇


据《景县志》记载:“1853年(大清咸丰三年)4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为扩大胜利成果,5月8日,天王洪秀全派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精兵两万北伐清王朝。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5个月里,连克山西平阳、洪洞、河北深州、交河等地。11月,逼近天津。清政府急派僧格林沁和胜保率大军分路拦截堵围。”《东光县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北伐军攻取天津失利,回师南返,于阜城受挫,突围后攻占水路要塞连窝镇。清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率十万大军包围连窝镇。北伐军只剩万余人,在此构筑约三十华里的‘木城’,欲凭借有利地势坚守待援。僧格林沁多次攻城,死伤惨重。后李开芳率千名骑兵冲出重围,入山东迎接援军,林凤祥坚守待援。清将伊勒东阿、都统达洪阿先后战死。太平军内缺粮草,外无援兵,处境十分困难。七月下旬,清军水淹连窝镇,林凤祥率军突围失败。十月末,清军千骑假扮太平军援军,向连镇靠近,林凤祥率队迎接援军。清军以土炮攻之,太平军退入镇内坚守。次年一月,太平军所剩不足两千人,粮草已尽,战马全被吃掉,每天有人饿死。三月初,数万名清军攻陷连窝镇,北伐军全军覆没,林凤祥中箭被俘。三月十七日,林凤祥在北京遇难”。


据资料记载,1855年3月11日,在连镇被俘的北伐军总制江玉遵、萧在山、李开兰等三十四人,押解沧州后,遭僧格林沁祭飨阵亡将领兵勇,在红孩口围堤上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连镇被攻陷后太平军几乎被清军杀光殆尽。但在清查尸体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林凤祥的踪迹,僧格林沁命令手下全力查找,后在一个废弃的帐篷下,找到一个极为隐蔽的地道口,身受重伤的林凤祥和剩余将领正躲在洞中。林凤祥被俘后立刻被押往北京,最后在菜市口被凌迟处死。行刑时他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


谭嗣同的拳师——大刀王五



王正谊(1844年-1900年),故城人,清朝末年京城武侠,因排行老五,人称“王五”。他自幼随父习武,后到沧州拜武术名师李凤岗学艺。1868年,24岁的王五告别恩师,加入镖局。1875年,开始自办“顺源”镖局,跻身京师八大镖局之列。后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相遇相知,并成为莫逆之交,接受和传播革新思想。


1898年,谭嗣同参与维新变法。王五跟随积极参与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后又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亲自将谭嗣同的尸体送回老家浏阳安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奋起反抗,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后慈禧逃往西安,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王五等人被清兵抓获后,送八国联军司令部审讯。任凭敌人滥用酷刑,百般折磨,夹断了左腿,他仍大义凛然,怒斥外国入侵者,最后在前门东河沿被德军枪杀,时年56岁,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他,将顺源号镖局旧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家乡衡水人民将他编入志书,并在今天的怡水园勒石立碑,以示纪念。


冯治安将军



冯治安(1896年-1954年),原名治台,字仰之,故城县东辛庄村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毅然指挥其37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帷幕。


冯治安有一颗炽烈的爱国之心,对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狼子野心十分愤慨。1933年他率部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与日寇多次血战,据说一夜之间用大刀砍杀日寇5000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何基沣向冯治安报告敌情后,冯星夜赶抵驻地布置了应战准备。他下令说:此地为平津咽喉,华北锁钥,至关重要,务必固守,不准日军一兵一卒进入,不准放弃一寸国土。他命令驻宛平的吉星文团长:一旦日寇挑衅就坚决反击,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可采取武力自卫断然处置,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吉星文团在冯治安、何基沣指挥下,打响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中共中央对冯治安坚决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通电中说:“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这是党和人民对他抗日爱国热情的肯定。


国民革命军中将池峰城


池峰城(1904年-1955年),字镇峨,又名凤臣,景县北屯村人。民国9年(1920年)7月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后,转入国民党中央军,历任第二十六军旅长、第二十七师副师长、第三十一师中将师长、第三十军中将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等职。先后参加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枣宜会战。在台儿庄会战中,率不足万人苦守孤城达20余日之久,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中,1946年起任第二军军长兼宜巴要塞守备司令,国民党军保定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国民党中将部员,河北省政府代主席,华北“剿总”中将高参,1949年1月策动军统北平站站长徐宗尧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


抗日英雄节振国



节振国(1910年-1940年),故城县刘堂村人,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节振国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全家逃荒到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父亲早逝,14岁便下井做童工,饱尝生活艰辛,养成了刚强、倔强、勇敢的性格,并学到一身过硬武功。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敌人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刚从井下回来的节振国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冲出敌人的包围和追捕,负伤脱险。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


节振国伤愈时,正逢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党中央指示,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他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不久,他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大队长。


1938年7月起,节振国率领部队活跃在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矿工参加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威震冀东,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40年8月,延安《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的抗日业绩。新中国成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



王任重(1917年-1992年),景县王瞳镇王七庄人,14岁投身革命,16岁加人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中共津南工委宣传委员、冀南五区地委书记、冀南区行署主任、冀南区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49年随大军南下,历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政协主席、中南局第一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陕北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毛泽东主席曾高兴地称赞王任重同志是“华北第一才子”。其传记载入《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


王任重还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他一生简朴,清正廉洁,下去视察工作,坚持吃饱可口就行,从不浪费。1992年3月,他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中,还惦记着工作,不断问大夫: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能不能参加政协会议?16日凌晨,王任重病情恶化,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6岁。中共中央对王任重的一生给予中肯、客观的评价:“任重同志一身正气,不谄上而慢下,不见利忘义,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徼名。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把一切献给党的刘建章



刘建章(1910年-2008年),景县大刘庄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延边地区领导人民开展抗日爱国斗争,先后任东满特委(区委)委员、书记,延(吉)和(龙)中心县委委员,珲春县县委书记。后回家乡景县创建了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景县县委书记。在抗日战争中,他浴血奋战在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铁路建设事业中,1954年任铁道部副部长,1981年后任铁道部代部长、部长。1982年,他退居二线,1985年,辞去铁道部顾问职务。


作为特邀代表,刘建章出席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而且是“十七大”代表中年龄最高(98岁)、党龄最长(81年)的一位。1999年10月1日,他应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2005年9月3月,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他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2006年9月,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2008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99岁。


煤矿安全生产旗帜施玉海


施玉海(1901年-1981年),阜城县码头镇邓庄村人,解放初期在辽源矿务局富国三坑任“八一”采煤场组长,是全国煤炭系统安全生产运动的发起人和安全生产旗帜。创立和以他命名的采煤组,先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工会、辽东省政府等省以上奖励15次。曾荣获辽东省劳动模范、东北地区和全国煤矿特等劳动模范。1950年光荣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特邀参加国庆盛典,列席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11月又被选为中国矿工代表,出席了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矿工节第二届代表大会。

文/郭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