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88名战士在阜城县古城镇纪庄村突围战中壮烈牺牲,鲜血浸染这片土地,83年后,这里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的红色文旅标杆。如今的纪庄村,以本斋纪念园为核心,通过生态治理与红色资源的深度融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两代接力守护 英雄故事代代传


1942年,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在高庄村、纪庄村一带遭日伪军包围,突围战斗中88名战士英勇牺牲。时任纪庄村村长的王梦北强忍悲痛,带领村民收敛烈士遗体。历经83年岁月变迁,昔日的烈士安葬地已扩建为占地200亩的本斋纪念园。


70岁的讲解员王志杰每日穿梭于墓碑之间,他的坚守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注脚。“从我父亲到我,已经接力守护烈士墓地83年。”王志杰抚摸着英雄墙,目光坚定地说,“我还为前来瞻仰的人们做义务讲解,烈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把命都舍了,我多讲一场,就多一个人记得他们的故事。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把这段历史原原本本讲给大家听。”


两代人的接力守护,让88名烈士的英雄事迹穿透岁月尘埃,在这片热血土地上生生不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循着故事来到这里,红色的种子在倾听与传承中,正悄然长成新的力量。


黄沙地变生态湖 绿色发展添动能


村外那片曾被黄沙覆盖的千顷洼,如今已是碧波荡漾的阜城湖。通过水系连通工程与植被修复,这片水域构建起“芦苇荡—湿地—滨水林带”生态体系,Ⅲ类水质吸引23种水鸟在此栖息。




“过去风沙打脸,现在鸟叫醒人。”村民指着湖岸监测屏介绍,实时显示的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2800个。春日里,柳堤上千株旱柳垂下绿丝绦,日均2000名游客前来拍摄“柳堤春晓”;秋季时,学生们在“诗意菊海”中研学,诵读红色经典,生态美景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






从黄沙漫天到碧水环绕,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阜城湖的蜕变不仅重塑了纪庄村的生态底色,更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注脚。这片曾见证战火与贫瘠的土地,正以盎然生机孕育着新的希望,生态红利与红色底蕴共同滋养着村庄的未来。


红绿交融促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我是带着孩子专程来的,这里的红色历史特别震撼。孩子通过参观,对抗战故事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而且这里的生态环境也特别好,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不虚此行。”天津游客李秀美的体验,折射出纪庄村“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发展路径。





走进红色旅游小镇纪庄村,“三馆十八景”分布其间,回民支队作战指挥部旧址、军民鱼水情展馆、“六・二”突围广场、突围第一枪遗址、血泪井等遗址景点星罗棋布,英雄母亲、英雄村长、英雄村民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年新打造的体验项目中,游客可通过实物还原、场景再现等方式,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细节。


数据显示,纪庄村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环湖绿道上,骑行者循着红色文旅地图打卡历史遗址,车轮碾过的不仅是生态美景,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83年前的枪声已远去,现今的是今日的欢声笑语。这座英雄故里,正以“红绿交融”的鲜明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