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城市会“呼吸”吗?在衡水,答案生动而具体——街角公园化作雨水“收纳盒”,吴公渠等涝水通道变身生态“净化器”,居民小区成为会“喝水”的绿色“海绵体”。这些浸润着生态智慧的改变,正让这座北方小城的“韧性”愈发强劲。
自2023年5月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衡水以“水”为笔勾勒生态底色,以“绿”为墨书写发展篇章,将海绵城市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链条。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约216万立方米调蓄空间,城市内涝积水区域全面清零;年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量超4945万吨,使非常规水资源占城市用水比例突破14%,有效缓解了地下水开采压力。
上下联动,共绘海绵建设“同心圆”
漫步主城区晟泰家和小区,藏在细节里的惊喜俯拾皆是——蜿蜒的透水步道如绿绸带,串联起绿意盎然的庭院与公共绿地;雨水顺着植草沟潺潺流淌,经旱溪的引导,最终汇入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曾经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生长于海绵设施里”的理念,如今已在3.7万余平方米的土地上生长成鲜活图景,让居民真切触摸到城市“会呼吸”的生命力。
翻开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长档案”,一个个亮眼成果正诉说着城市的生态蝶变:2024年,主城区滏阳路(育才大街至前进大街段)顺利通车,衡水市委党校、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海绵化改造并投入使用,胜利路、大庆路、和平西路的易涝点得到有效解决,晟泰家和小区被打造成高质量海绵生态社区……这座城市正以海绵理念重塑肌理,通过点线面协同治理,持续激活城市“蓄水、渗水、涵养水”的生态潜能。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部门联动的治理革命。衡水深谙其道,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全链条推进体系,为城市“会呼吸”的生态转型筑牢根基。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海绵办协调推进、主管部门精准落实、工作专班攻坚克难”的四级联动机制。从战略规划到项目落地,四级架构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将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细化到部门、落实到个人,确保每项工程都能精准对接、高效推进。立足衡水特色,制定《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体系,并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责,从工作通报、信用监管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监督管理机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相继出台《衡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重点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及技术审查要点》等13项管控制度与技术导则,对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施工建设、验收运维等全流程进行规范。
全域布局,织就生态治理“海绵网”
七月蝉鸣渐起,夏日风景如画。
走进主城区怡水园,脚下透水铺装与葱郁绿植交相辉映,雨水花园涟漪轻泛,下凹式绿地绿意盎然,植草沟蜿蜒如带,不仅完美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也成为了市民漫步休憩、孩童嬉戏玩耍、老人悠然乘凉的活力空间。
怡水园的蝶变,正是衡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2024年,我们以新城、老城、环湖三大综合示范区为支点,探索出一套‘新老呼应、全域提升’的特色路径。”市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刘志刚介绍,三大示范区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覆盖城市全域的海绵生态网络。其中,新城片区以吴公渠生态修复整治项目为核心,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设计,将滏阳路(南外环)段打造成巨型“海绵体”,有效减轻城市排水压力,提升沿线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老城示范区则聚焦19.4平方公里老旧小区,以管网改造和景观融合破解内涝顽疾,消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实效。同时,在环衡水湖18.9平方公里示范区内,将湖泊保护、5A级景区创建与海绵建设深度融合,凭借雨水净化回用设施,打造湖城共生的生态样板。
如今,这份浸润着民生温度的“衡水答卷”,仍在持续书写新篇章。2025年,我市锚定更高目标,全力推进包括市区公建场所海绵城市综合改造项目二期、衡水市区铁路立交桥排涝能力提升工程、衡水市区公园广场绿地雨水调蓄能力提升改造(排水防涝)项目、滏阳河红旗大街至大庆路段生态治理工程、衡水市海绵科普示范公园等在内的一系列民生项目建设,让城市“呼吸”更加顺畅。
数据见证,树立北方城市“新标杆”
当系统化、全域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浪潮席卷衡水,这座城市正以高效协同的行动力,加速勾勒城市生态的崭新脉络。
数据显示,自2023年7月起,我市锚定7大类14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涵盖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多个领域。目前115个项目已完工投用,新增约216万立方米调蓄空间,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跃升至30年一遇(196mm/24h),20余处内涝顽疾彻底清零;年利用雨水、再生水超4945万吨,非常规水资源占比突破14%,为地下水资源涵养按下“加速键”。如今,“一湖三河多渠道多坑塘”的生态网络纵横交织,“小区—公园—水系”的立体治涝体系全面贯通,让城市真正拥有了“呼吸吐纳”的生态韧性。
这份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实践成果,让衡水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领域脱颖而出、跻身前列。日前,住建部发布的《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中,衡水“疏通净化涝水通道、强化雨水再生水利用”的北方平原城市治涝方案,从60个示范城市中强势突围,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样本。
“国家级荣誉既是认可,更是鞭策。”刘志刚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全体市民的共同事业,未来将以校园为阵地、以科普为桥梁,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共建”,让生态发展的种子在衡水大地生根发芽,为城市永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摄影:武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