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午后,衡水武邑县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辣椒棚里,闷热如蒸笼。总经理武月鹏弓着腰穿梭在齐腰高的植株间,深色的T恤被汗水浸得深一块浅一块,只见他熟练地摘下辣椒,装满箱后,又利落地和工人一起抬起沉重的辣椒箱。这个指尖沾着泥土、额头流着汗珠的年轻人,正是村民们口中从城市回归田野的“新农人”武月鹏。




十年前,武月鹏曾是村民眼中“放着城里高楼不爬,偏要回村爬大棚”的大学生。从2014年大学毕业返乡,到建成1.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武月鹏用十年光阴,在衡水大地绘就了一幅青年扎根乡土,产业振兴乡村的壮美画卷。


2014年,24岁的武月鹏大学毕业,在伯父的影响下,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毅然回到家乡武邑县。从辨认农具、学习种植技术,到跟随伯父辗转各地农业展会,这个年轻人从零开始叩响农业创业之门。同年6月,在山东一场农业展会上,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山东红梨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全新红梨品种,让武月鹏眼前一亮——通体艳红的果皮、酸甜多汁的口感、小巧的果核,让他敏锐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展会结束后,武月鹏立即奔赴山东红梨研究所实地考察。当看到实验室里初挂枝头的红梨果实时,他笃定地说:“这一趟,来对了。”当时,全国仅有几十棵红梨梨树试种,红梨的稀缺性让他坚信这将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为说服合伙人,2015年初,武月鹏在20亩老梨树上冒险嫁接红梨新品种。次年,红梨挂满枝头,各地展会供不应求,5名合伙人带着资金主动加入,同年他注册成立武罗合作社,流转2000亩土地开启规模化种植果树、蔬菜等农产品。


“做农业得靠科技长翅膀。”2015年底,武月鹏牵头成立河北鑫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把中国农科院专家请进田间地头。2016年,合作社斥资买断红梨专利,近千亩树苗扎根武邑。为实现有机种植,他带着社员用羊粪发酵施肥,在果园挂满迷向丝、粘虫板,每到夜晚,驱虫灯在梨园形成星河。历经1000多个日夜管护,在2019年8月的首届中国·武邑红梨文化节上,合作社选送的红梨摘得“梨王”桂冠,60元一个的特级果当即被抢购一空。“有位老板握着我的手说,这是他见过品质最惊艳的梨。”武月鹏回忆道。


农业之路从无坦途。2019年,冰雹突袭,武月鹏种植的6000多亩果树被砸得伤痕累累。2020年倒春寒,一夜间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6000多亩果树花器被冻坏,两米以下枝条几乎绝产。“我在梨园守了通宵,看着冻坏的花苞一直叹气。”尽管损失很大,但武月鹏没有气馁,四处请教专家后引进扰流风机,通过搅动空气层有效防止霜冻,用科技为果树筑起“温暖屏障”。


如今走进武罗合作社,190座春秋棚与50座冬暖式韭菜棚如银色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智能冷藏库恒温0-5℃,守护着新鲜果蔬,年处理30万吨的有机肥厂机器轰鸣,将秸秆、粪便转化为“黑金”肥料。武月鹏还设立了梨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20余项新技术落地。现在园区内汇聚了157个果蔬品种,11款产品获国家绿标,6项专利实现转化。种植的“武邑红梨”面积达4600亩,亩产3000公斤,不仅斩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绿色农产品认证,更成为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的代表。



“土地入股年租每亩地1200元,加上打工年收入4万,比原来能多挣2万元哩!”在园区务工的张大姐擦着汗算着收入,脸上洋溢着幸福。武月鹏推行的“六统一”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让9个村89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累计开展92场技能培训惠及4200人次,带动11个村1100人就业,助力146户486人脱贫,辐射周边发展红梨5.7万亩、设施蔬菜5000余亩,成为衡水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武月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4年,他承办省级“丰收节里话丰收”红领巾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千余名少先队员体验农事,播撒乡村振兴的种子;连续三届举办“红梨文化节”,以花为媒、以果会友,成功举办招商推介洽谈会,让衡水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十年间,武月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大学生不仅能爬高楼,也能“爬”大棚。“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土地上也能书写精彩人生。”武月鹏说。当夕阳为果园镀上金边,这个曾经的“大棚书生”站在田埂上,目光望向更远的田野。


见习记者 王红 赵天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