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最亮之夜


许可是饶阳县大官亭村人,1933年3月出生。许可是笔名,他原名许国旗,哥哥叫许国印。许可家世代务农,其父许敬忠平时喜欢写写画画,毛笔字写得特别好,至今后辈仍保留着这位老人在毛边纸订成的本子上用清秀工整的毛笔小楷抄写的《生意论》《随便录记》等。


许可幼年时,饶阳是解放区,他家后面就是吕正操曾经驻扎过的地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因此许可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窘迫,基本没有填饱肚子的时候。有一次和母亲避雨,母亲给他买了一小角饼,他说那是一生最难忘的美味。


这一带有个老话,“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思就是,男孩子十岁之后就能给家里挣钱了,要么下地干活,要么外出谋生。许可在村里上了一年多高小,哥哥上了三年。许可十四五岁时,家里让他和哥哥去北京学做生意。来到北京,哥哥在瑞蚨祥当学徒,许可在一家小店学做秤,哥哥留到那里,多年以后当上了北京市成人教育学院的书记。而许可在北京待了一年多就回来了。回到老家,许可就做了农民。1948年前后,孙犁曾在大官亭村工作,那时孙犁经常在这个村里学校待着,吃饭、开会,和学校的老师们都挺熟。


和普通农民不一样的是,许可的求知欲十分旺盛,劳作之余,总是想尽一切方法自学。由于种种局限,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该学什么,就是本能地“对纸片的东西感兴趣”。那时候农村很少能见到书,他四处寻觅,不管什么书只要能拿到手就读。就算半截的破报纸,他也会看得津津有味。许可背尺牍、古文,自学数学,甚至还学过一本《长风速记术》。后来他对孩子说,自己学的时候都不知道学这些东西用来做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许可读了秦兆阳的一篇小说,让他萌生写作的念头。他给杂志社写信打听投稿的事,人家要求用稿纸誊写清楚,可那时的许可连稿纸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便写信给在北京的哥哥,让他帮着买。哥哥跟他感情最好,但是并不看好他的所谓理想,一直给他泼冷水,说他一个农民这样很不实际,要务实,农民就该做农民的事。但是说归说,哥哥还是买了稿纸寄来。


家里的长辈对许可更不理解了。当家的大爷总说他不好好干活,还曾因为他晚上读书写作到深夜费灯油而发脾气。谈起这些,儿子许志亮显得无奈,也表示理解:“老人家过日子细。”


许可是个认准了目标就钻牛角尖的人。1956年秋后,他去大官亭大队当会计。他便边工作边学习,开始潜心创作,在昏暗的油灯下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尽管许可有着坚定的理想和对写作的无限热忱,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农民来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孤身跋涉,会遭遇多少困难,可想而知。许可的写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初,一次次投稿都被退了回来。但他是个有韧性的人,面对挫折并没有气馁,执拗地坚持着,逆风而行。经过不懈的努力,1956年,许可终于在《河北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喂猪的故事》。此后,面世的作品逐渐增多。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在全国的刊物上发表作品。这对一个农村业余作者来说,实属不易。


在许可家中,1957年第二十四期《新观察》被完好地保存着,纸页已经泛黄,印刷用的还是繁体字。《一口菜饼子》就发表在这一期的最后两页上,是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靳之林配的插图。这是许可创作的第三篇小说,是那期杂志上唯一的文学作品(前面都是时政类文章)。封面上,许可写下了这样一行字“金星最亮之夜1957.12.24”。在他的心中,这是一个倍感荣耀的时刻。


许志亮说,那时他们还很年轻。“我爸25岁,靳之林在中央美院,不到30岁。”《新观察》是一本面向知识界的综合性期刊,被一些外国读者称为“中国美术的一个窗口”,1950年7月在北京创刊,初期先后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出版,195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现已停刊。


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过这篇小说,给许可寄过稿费,许志亮记得自己幼年时家里还有这个单子,后来找不到了。这篇小说还曾被制作成广播剧,全国各地很多电台都播过。《一口菜饼子》之所以被改编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电视剧,也跟当时这样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关。(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