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局长霍纪东就相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霍纪东介绍道,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1—6月份,我市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6%,7个国控断面中6个水质达到优良,衡水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100%,衡水湖、滏阳河(艾辛庄-子牙河段)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全力抓好衡水湖生态治理。坚持多渠道引水,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充分利用引黄、引卫和岳城水库等渠道跨流域调水,保障衡水湖水资源充足,维持湿地生态水位稳定,近年来,年均引水约5000万立方米。开展引水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对卫千渠、冀码渠、清凉江、滏东排河等4条主要引水河道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污染源全面排查,找准污染风险点,开展引水河道综合整治,从源头上减小污染物的入湖风险。封堵取缔引水河渠两侧各类污水排放口,加强衡水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目前衡水湖周边村庄已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加密引水期间水质监测,对衡水湖引水沿线水质每日进行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处置,确保实现 “净水入湖” 目标。
加强重点河湖监管。实施重点河流水质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对 13 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同时,安排专人对我市上游每条入境河流自动监测数据进行 24 小时盯守和对比分析,对于每 4 小时出现的数据超标情况,第一时间向有关县市区发出预警。坚持每日对主要河渠进行巡查,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交办解决,有力保障全市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汛期水质监测与研判,积极与水利部门、气象部门沟通对接,协调引水及汛期泄洪工作,扎实做好汛前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加强汛期水环境质量监管,积极沟通协调引水及汛期泄洪工作,确保在汛期来临时,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以人为本,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依法依规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截至目前,全市各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划定了保护区。持续排查整治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加强完善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强化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除黑消劣,打造河清水美的城市环境。加强推进城镇污染治理,常态化开展市区河渠黑臭水体巡查,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行动,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景观水体、雨水调蓄空间、城中村蓄水沟渠和坑塘等水体开展全覆盖排查。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开展回头看,督促各县市区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实现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水岸同治,全力推进重点污染源管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健全查、测、溯、治工作规范体系,基本完成全市重点河渠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任务,全市共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含雨水口)805个并全部完成溯源和整治,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霍纪东表示,2025年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河湖统领、三水统筹”,突出重点区域,聚焦关键领域,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效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