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走进饶阳县五公镇邹村,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整洁,绿树掩映的庭院干净大方,宽敞的文化广场令人身心愉悦……一幅生态宜居的和美画卷跃然眼前。
“这个广场原来是一个大垃圾坑,蚊子苍蝇到处飞,你看现在建了凉亭,还有健身器材,跟城里公园一样,大人孩子都愿到这来转转。”正在村文化广场带娃遛弯的村民们对身边的环境改善赞不绝口。
之前,邹村有两个废弃坑塘,垃圾遍布、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一个坑塘填埋后做了冷库,另一个填埋一部分打造了这个广场。”村党支部书记赵大雄说,农闲的时候,广场就变成了村民欢聚的海洋,跳舞、健身、聊天,其乐融融。
这些年,经过环境改造,硬化、美化、绿化同步推进,如今的邹村处处好风光,从“一片美”变“处处美”,从“一时清”实现“长久净”。
和美乡村,要的是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面子”美了,“里子”更要实。
曾经的邹村基础设施差、农户收入低、无村集体收入,是国家级贫困村。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的定点帮扶犹如一针“强心剂”,为邹村脱贫攻坚、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时候老母亲病重,两个孩子上学,家里除了种地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整天为了老人孩子发愁。”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郭连磊回忆说,村党支部书记赵大雄向他推荐了中国农业银行的“信用户贷款”,鼓励他发展大棚种植。
“农行当时给了贴息贷款,没有抵押,不到一周时间就拿到了贷款。”有了资金支持,加上辛勤劳作,如今郭连磊建起4个设施果蔬种植棚,年收入突破20万元,不仅实现脱贫致富,更带动周边12户村民就业。
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帮扶下,邹村培育出“信用户”56个,累计授信2226万元,形成“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群众唱戏”的良性循环。
面对村集体增收难题,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捐赠资金250万元,采用“跟踪式光伏+集体增收”方案,在邹村建成145.6千瓦时双轴跟踪式和312千瓦时单轴跟踪式两座光伏电站。
“这些发电面板就和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光线的角度转动。”来到村里的田间路上,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驻邹村第一书记刘方洲,指着两排不同造型的“向日葵电站”介绍说,和屋顶“固定式”光伏电站相比,“向日葵电站”能提升约40%的发电效率,年均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
和许多“空心村”不同,在邹村的瑞天线缆有限公司车间里,有着很多年轻的面孔。“我是本村人,感觉公司待遇很不错,比出去打工挣得多,这几年买了车,也在县城买了房。”瑞天线缆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徐春华笑着说。
邹村的线缆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村内有线缆相关企业50余家,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但曾经,因为设备技术落后,邹村的线缆产业一度陷入发展困局。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帮扶支持下,村里启动帮扶车间设备融资租赁项目,一方面助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稳定的租金回报,增加村集体收入。
“光伏发电定向输入村内线缆企业,可为企业节省用电40%左右,实现双向赋能。”刘方洲说,“绿色能源+产业造血”模式为邹村发展注入双核动力。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农闲时间,村民们积极参加“聚心·邹村大讲堂”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村里探索推广积分制,“兑”出了文明新风尚;在重阳节,举办爱心义剪活动,传递浓浓敬老情……邹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帮办代办、慰问帮扶等多项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如今,村里好人好事多了,乱倒垃圾的少了;邻里间和睦融洽的多了,婆媳姑嫂拌嘴的少了;青壮年发家致富的多了,婚丧嫁娶攀比的少了……一个有形有魂、有景有业的和美邹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着独特魅力。
摄影:赵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