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街道,干净得连片废纸都找不到!”秋日午后,冀州镇双冢村村民李翠婷坐在文化广场的石凳上,指着整洁的街巷感慨道。



9月26日,记者来到冀州区冀州镇的双冢村,这个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村落,汉阙大门古朴庄重,沿街墙绘生动鲜活,法治宣传栏与绿树相映成趣,处处透着“环境美、治理优、民风新”的蓬勃生机。


人居蝶变:汉风古韵里的“颜值革命”


“以前雨天踩泥坑,哪敢想现在能住得这么舒坦!”村民翟治伏的感叹,道出了双冢村的环境之变。


2015年起,双冢村启动了总投资近千万元的人居环境改造,以“汉风古韵”为特色铺开整治画卷:硬化街道10余公里、铺设地下排水管网20余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3处……如今漫步村中,房屋错落有致,主街道两侧的墙体彩绘鲜活灵动,勾勒出一道韵味悠长的亮丽风景线。



环境的提升需要长效守护。2021年,双冢村组建3人保洁员队伍,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创新推出“废弃塑料袋换鸡蛋”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孩子们看到垃圾都主动捡,连80岁的老太太都当上了‘环保监督员’!”保洁员翟玉珍擦拭着法治宣传架笑道。从“政府清”到“全民护”,双冢村用细节管护让村庄环境得到了持续性整洁。


村民自治:法治针线织出“和谐网”


近年来,双冢村将法治融入自治,构建“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模式。主干街道的法治文化一条街上,30余块宣传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与村史名人故事巧妙结合,让法律知识“接地气、入人心”。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和为贵”调解室的墙上挂满锦旗,村党支部书记翟朝列介绍道:“我们整合村‘两委’、监委会、党员代表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实施细则》,把婚丧嫁娶标准、环境卫生责任写进条款,让规矩‘硬’起来。”


网格员队伍则是自治的“神经末梢”。双冢村推行“6546”工作法: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六员”;做到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五必访”;实现红白事、突发事件等“四必到”;及时上报人居环境问题、矛盾纠纷等“六必报”。“现在村民有事先找网格员,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翟朝列说道。


从村民议事会共商村务,到网格员“6546”工作法落地,双冢村用民主程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润泽“心田”


“婚车不超过6辆,酒席每桌10个菜,这些规矩已经在大家心中成了共识!”红白理事会主任翟敬瑜翻开登记本,2025年以来村里已按新规操办红白事6场,节省费用超8万元。从“大操大办”到“简办新办”,文明新风已写入村规民约,更融入村民生活。“现在大家比的不是排场,是哪家家风好、贡献大。”村民翟治木的话,折射出乡风文明的深刻转变。



文化浸润则是新风的“催化剂”。在双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光明影厅,每周六的“无障碍观影日”里,20余名 老人和视障人士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在家属的陪伴下,通过语音解说等形式,欣赏电影;农家书屋内,孩子们在“周末课堂”阅读绘本;文化广场上,村民自编自演的京剧《移风易俗谱新篇》引得掌声阵阵。2025年春节,村里举办的“家风故事会”吸引百余人参与,老党员讲述的“张耳墓传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交织成文。


傍晚,法治文化街的路灯亮起,孩子们在广场嬉戏,老人们热议着村里的新变化。


“和美乡村既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足。”翟朝列的话,道出了双冢村的治理精髓。双冢村正用环境改造筑牢根基,用民主法治凝聚人心,用文明新风焕发活力,为乡村治理提供着可复制的 “双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