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农民眼里,蚂蚱是啃食庄稼的“心头患”,提起它总免不了皱眉头。可在饶阳县留楚镇东韩村,村民王向辉却把这些人人避之不及的“害虫”,变成了敲开致富门的“金疙瘩”——他的蚂蚱养殖基地里,一只只蹦跳的蚂蚱,不仅“跳”进了全国市场,王向辉也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增收的好路子。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走进东韩村的蚂蚱养殖基地,目光立刻被一排排白色拱棚吸引。推开门的瞬间,热闹的“蚂蚱世界”扑面而来:密密麻麻的蚂蚱在棚内四处飞舞,稍一落脚,便惊得成片蚂蚱“腾”地跃起,伸手一抓,十数只肥硕的蚂蚱就攥在了手心。这样的养殖拱棚,王向辉建了60个。


大棚外,王向辉还种植了30亩郁郁葱葱的墨西哥玉米草、黑麦草,这些草地是蚂蚱们的“专属食堂”——每棚蚂蚱每次要吃掉100斤草,这30亩草地既保证了蚂蚱的日常食量,又从源头保障了食材的绿色环保。



谁能想到,如今的“蚂蚱养殖能手”王向辉,几年前还是个对养殖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此前多年,他一直在石家庄做服装生意,常年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日渐浓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蚂蚱养殖前景可观,心里顿时动了念头。为摸清门道,他先后跑到山东、石家庄等地考察学习,从选种到建棚、从喂养到管理,一点点啃下“硬骨头”。2019年,他终于在家乡建起了自己的蚂蚱养殖基地,专门养殖“东亚飞蝗”,把“返乡创业”的梦想稳稳扎进了家乡的泥土里。


“养蚂蚱划算得很,幼苗这块儿不用反复花钱,一次投苗之后,靠它们自己繁殖就够了!”谈起养殖成本,王向辉算起账来条理清晰。蚂蚱繁殖能力强,只要第一次买下幼苗,后续就能大量自然繁殖,每年收4茬,成活期从3月持续到10月中旬。


更让王向辉自豪的,是自家蚂蚱的“品质底气”。“咱这蚂蚱金贵得很,只吃天然作物,沾一点农药都活不了!”他抚摸着棚外鲜嫩的玉米草,眼里满是骄傲,“而且蚂蚱富含高蛋白,不管是炸着吃还是炖着吃,都鲜嫩可口,营养又健康。”


过硬的品质,让蚂蚱的销路越走越宽。蚂蚱幼苗成了鸟类、禽类等的优质饲料,能卖到每斤40元;成虫经冷冻处理后,以每斤20元的价格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按每平方米产2斤蚂蚱算,一个棚的利润就能多达7200元,账本上的数字,让王向辉的致富路越走越稳。


“自己富不算富,乡亲们的钱袋子都鼓了,我才更有干劲!”看着自家养殖生意红火,王向辉没忘了乡邻。不少村民见他养蚂蚱挣了钱,纷纷上门取经,他总是知无不言、倾囊相授,把养殖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2020年,他牵头成立了“辉蝗养殖饶阳县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其他养殖户养殖的蚂蚱,帮大家解决销路难题,让更多人搭上了“增收快车”。如今,合作社一年能卖出60吨蚂蚱,年产值达300万元。到了养殖旺季,基地还会雇用40名左右的村民务工,每天80元的工资,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稳稳挣钱。


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向辉的脚步却没停下。去年,他又尝试起了蟋蟀养殖,还购置了蚂蚱深加工机械,打算开发开袋即食的蚂蚱深加工食品,让“蚂蚱经济”的链条拉得更长、更稳。


“向辉这孩子,真是咱村的‘领头雁’!”说起王向辉,东韩村村主任牛运麦赞不绝口,“以前咱村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冷清得很。自从他回来搞蚂蚱养殖,不仅自己闯出名堂,还带着乡亲们一起干。现在他又搞深加工、试养蟋蟀,路子越走越宽,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咱老百姓打心眼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