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油坊村位于武邑县圈头乡西南角,是一个仅有128户、522人的小村庄。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子,如今已焕然一新,于2025年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史油坊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从“旧貌”到“新颜”的蝶变之路。


文明引领 乡风好起来


史油坊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涵盖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创新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如今,大操大办的现象明显减少,村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村里文明阵地建设同步推进。182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相继建成,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送戏下乡”等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健康讲座等活动20余场,惠及群众1200余人次。





同时,村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评选出“最美家庭”12户、“文明户”20户,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展示优秀家风故事,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现役军人史华贺被评为“四有”优秀军官,村民史长柱、史长青兄弟多年如一日照顾九旬母亲,成为大家口中的“活教材”。


环境整治 村庄美起来


过去,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垃圾乱堆乱放。如今,全村累计硬化道路3公里,安装路灯50盏,绿化面积达7000平方米。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最喜欢的地方,妇女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晒着太阳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攻坚突击队”,采取“包片联户”方式,挨家挨户做工作、清死角、拆违建。起初部分群众不理解,经过入户走访、政策讲解和参观学习,大家逐渐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治理。


“第一次带人去看人家村里的样子,大家都沉默了。”史油坊村党支部书记史红亮回忆道,“回来后有人就说,咱能不能也把自家门口收拾得像人家那样?这话一出,大伙儿就开始动起来了。”


曾经的脏乱差,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小花园,村庄干净整洁,人心也更加齐整。


产业支撑 百姓富起来


史油坊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清理—利用—增收”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村里决定发展蛋白桑种植。目前,该村已流转25亩闲置土地,实现亩均效益超8000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550元。



史红亮是村里发展的“带头人”。他多次外出学习考察,最终选定蛋白桑作为突破口,带头引进养蚕项目,探索“桑—蚕—茧”一体化发展模式。今年,第一批蚕顺利结茧,预计可产蚕茧近600公斤,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村里还计划引入抽丝设备,推动蚕茧深加工,打造“从一片桑叶到一张蚕丝被”的完整产业链。同时,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手工制被、电商销售等技能,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党建引领到产业发展,从环境整治到乡风培育,史油坊村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史油坊村将持续深化“党建+文明”建设模式,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幸福生活扎根田野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