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衡水市景县独辟蹊径,以社区公益大讲堂为支点,开启了一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实践新征程,让“小讲台”成为撬动社区“大治理”的有力杠杆,绽放出耀眼的文明光彩。


整合资源 筑牢文明根基


景县志愿服务资源丰富,拥有志愿服务联合会及48支志愿服务队,6万余名志愿者。然而,此前志愿服务存在“碎片化”问题,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服务合力。为改变这一状况,景县创新搭建社区公益大讲堂志愿服务平台。社区主动提供场所,成为连接志愿者与居民的纽带,成功打通了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的通道。


这一平台宛如强大的资源整合器,将分散的志愿服务力量汇聚起来。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得到精准对接,无论是生活帮扶、文化娱乐还是技能培训,都能在此找到对应服务。志愿服务也有了常态化阵地,不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能持续稳定开展活动。这为文明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让文明种子在社区土壤中扎根生长。


借助该平台,景县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志愿者积极投身其中,传递温暖与关爱;居民切实感受到便利与实惠,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这一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汇聚人才 传承文明薪火


优质师资是社区公益大讲堂持续发展的关键。景县充分发挥县委社会工作部职能优势,多渠道开展志愿老师招募。从社会广泛动员筛选,深入书法、绘画等协会和培训机构针对性发动,利用网格员和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还依托团县委大学生“返家乡”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


随着项目品牌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专业人士主动报名,不少志愿者从学员转化为老师,形成良好人才循环。这些能人巧匠走上讲台,成为文明使者,将技能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居民。


书法课上,老师耐心示范,居民认真临摹,感受汉字魅力;非遗体验课上,传承人细心讲解,居民亲手制作,领略传统文化独特韵味。他们的献艺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文化教育,更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为文明传承注入新活力,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精准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景县社区公益大讲堂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需求差异,开设丰富多样课程,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学习发展机会。


针对小朋友,开设“快乐周末”兴趣班,涵盖书法、国画、科技兴趣、非遗体验等领域,让孩子们探索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新就业群体和双职工家庭寒暑假“孩子无人照看”问题,开设多彩假期班,设置作业自习和兴趣拓展课程,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成人居民也有学习天地。共享自习室和成人夜校班提供继续学习提升平台,公考科目培训、短视频拍摄与制作等实用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需求。针对居民身心健康需求,开设健康养生班,普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引导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此外,讲堂整合多方力量,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实践、普法宣传、义诊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兴趣社团,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明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社区氛围。这些多元课程满足居民全龄段、多层次需求,提升生活品质,让文明之风吹遍社区每个角落。


景县社区公益大讲堂开办半年来,探索出闭环机制,从志愿讲师招募、教室资源共享,到居民有序上课、课程多向延伸,再到提升治理效能,形成完整文明实践链条。这一创新模式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共建共治共享典型经验,营造了文明和谐氛围,书写了社区治理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