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锐,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与人民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系统阐述了我们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大命题。“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党对江山与人民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人民立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要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并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赶考之路上“谁来出卷”“谁来答卷”“谁来阅卷”等根本问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有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鲜明展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初心使命——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党一百多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女红军,“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一辈子为民造福,一辈子克己奉公”的杨善洲……党史上的典型人物与感人故事,生动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值得我们自豪,但决不能因此而自满。我讲过:‘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他要求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讲话要求,“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他还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靠全党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
党性坚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做事动机并不那么纯正,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有的为了获取升迁资本,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为了迎合上级、讨领导欢心,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为了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喜欢‘做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有了一点成绩,就伸手向组织要回报,如果三五年没有动静就觉得组织上亏待了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
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必须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也是好事实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实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之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好事实事。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党员、干部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科技攻关、把握宣传思想文化主导权、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重大改革、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香港由乱转治、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关键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高质量发展是政绩观的重要内容。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讲话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为了个人升迁得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反对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反对华而不实、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反对竭泽而渔、劳民伤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推动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形成正确工作导向。
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2013年3月,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他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一是大兴调查研究。 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要坚持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要深入基层一线,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二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就要到哪儿去。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三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针对现在基层存在的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不去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把握事物内在联系,顺应事物发展趋势,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思路、规划、方案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原标题: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