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桃城区胜利东路,滏阳河悠悠流淌,安济桥横跨其上,默默见证着岁月更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桥,化作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晨光熹微时,总能看见85岁的郭金明大爷拄着拐杖,缓缓走上安济桥。他的家就在附近,每天清晨都要来桥上走一走。“我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打年轻时就爱来桥上散步,如今岁数大了,更是一天不来就想得慌。”郭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对这座桥的眷恋。但在这份绵长的情愫里,还藏着一段沉甸甸的往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华北沦陷。到1939年底,衡水11个县全部被日寇占领,他们建据点、筑碉堡、疯狂“扫荡”,使衡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郭大爷出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年幼的他自记事起就常听老一辈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


1937年10月5日,滏阳河暴涨的洪水淹没了安济桥孔,侵华日军的火轮无法南下,竟悍然引爆了桥体中孔。伴随着震天巨响,这座承载百年沧桑的石拱桥在硝烟中遭受重创,汹涌的河水裹挟着碎石奔流……


面对侵略,在中共衡水县委和抗日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体军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9年滏阳河伏击战,击沉日军运输船3艘;1942年衡水县城破袭战,摧毁日军军火库2座;1944年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230余人……八年浴血奋战,衡水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280余次,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牵制日军第110师团部分兵力。全县有427名烈士牺牲,涌现出“冀南抗日五勇士”等英雄群体。衡水抗日军民以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自己的家乡和土地,百年安济桥的残垣断壁间,仿佛还能听见它沉重的叹息:“我活下来了,就是要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尊严不容践踏。”


如今,修复后的安济桥依然默默守护着滏阳河,它斑驳的桥身上,每一道伤痕都是历史的见证。


“为了保护安济桥,这里不再通车,成了我们衡水的一张历史名片。”郭大爷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却透着对古桥的深深眷恋。“每次踏上这带着沟壑的石板桥,就感觉踩着老辈人的血汗一样。”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桥身一处凹陷的地方,指尖划过粗糙的石面,像是在触碰一段沉重的过往,“当年炮火留下的伤痕,是刻在骨子里的警示,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得把历史牢牢记住。”


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高楼拔地而起,安济桥却成了凝固时光的锚点。它不再是川流不息的交通要道,而是一部鲜活的抗战史书。


见习记者 董政柯 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