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康宁)夏日时节,坝上天高云阔,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星罗棋布,桨叶随风奋力“奔跑”,转化成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
这些“捕风神器”是如何做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的张北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张北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叶片生产车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摄
在总长690米、宽108米的巨型厂房内,工人们正在进行风电叶片的生产、吊装和转运工作,智能化生产线全速高效运转。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大功率风电机组、大型风电叶片受到市场青睐。艾郎风电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于2023年投资12亿元建设新厂区,推进智能制造和产品升级。2024年初,该企业生产的华北地区首支108米大功率风电叶片在新厂区正式下线,标志着张北县陆上风电叶片制造正式进入“百米级”。
“今年我们会再做一个升级改造,会变成双机头的产线,配套产线的部件产能将至少提升50%。”艾郎风电副总经理陆杰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升级,实现风机功率最大化,已成为国内外兆瓦级海上和陆地风电机组提供配套叶片的主力供应商。
近年来,张北县大力推动和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集发、储、输、用、检测、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
追风逐日,“绿”动未来。燕赵大地上,新能源产业的突围故事正不断上演。
远景动力沧州500+Ah储能电芯产线实景。 傅新春 摄
在位于沧州沧东经济开发区的远景零碳产业园内的远景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灵巧翻飞,一块块电芯正列队下线。
“我们的产品采用了快充、长续航等技术,直供全球头部车企,平均每天有2万颗电芯诞生。”远景动力工艺工程部负责人苏岩介绍。
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一期已于2024年11月投产,这里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等电池产业链技术,生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首批产品已出口海外,实现“量产即出口”。
作为“链主”企业,远景动力还有效带动了沧州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目前,沧州市已引进培育17家锂电池关联企业,形成了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生产到总装、拆解的完备产能。
今年2月,该工厂二期正式开工,项目将进一步扩大高品质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的产能,满足京津冀地区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与储能配套需求,成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
河北坤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月2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河北5家企业上榜,其中,河北坤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北唯一上榜的新能源领域企业,同时,这也是该企业第三次上榜。
这家公司是一家从事集粉碎、造粒、整形、石墨化等全工序于一体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其自主研发的箱式炉石墨化技术让细小黑色粉尘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也成为带动企业向新兴行业发展的强动力。
截至目前,该企业锂电池负极材料销量排名全国第七,占据全国市场4%的市场份额。
从一家“代工小厂”,崛起为新能源领域的独角兽,这是河北新能源企业向新而行、向新求变的生动缩影。
今年3月,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工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入库标准为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领域。对入库培育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企业的帮扶支持,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总装二车间生产线,线上正在生产的是全球首款增程式皮卡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博轩 摄
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浪潮正在加速崛起。而新能源产业已被明确纳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并持续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省九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速为10.4%。
河北新能源产业正乘势而上,跑出发展“加速度”。
来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