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清晨,衡水市景县西苑社区的乒乓球活动室内,传出一阵阵轻快而有力的击球声。85岁的王兴武与69岁银龄志愿者曹玉杰正在球台前一来一往,笑容洋溢。“以前想打球找不到人,现在小曹来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越动越年轻!”王兴武抹了把汗,笑得格外爽朗。一场乒乓球友谊,让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银龄志愿者曹玉杰陪同高龄老人王兴武到西苑社区乒乓球活动室打乒乓球。王攀宁摄
这样的温情画面,正是景县近年来大力推行“老帮老”互助养老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照料与精神陪伴问题日益凸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近年来,景县积极探索以老助老、以老陪老的新路径,系统构建“银龄互助”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摸排、精准结对、建强队伍、拓展服务,让养老不再局限于“被照顾”,更成为一场温暖相伴、价值重塑的养老共同体实践。
为实现帮扶机制可持续、有深度,景县建强“银龄志愿者—社区帮办员—专业服务队”三支队伍,织密帮扶网络——深入走访、细致调研、全面摸排,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招募,吸纳低龄健康老人加入银龄志愿者队伍,与134名高龄老人完成结对,并发放“结对连心卡”,推行银龄志愿者服务日志制度;每一组结对团体配备一名社区帮办员,负责协调资源、回应紧急需求;针对银龄志愿者能力范围以外的帮扶事项,每个事项分别建立一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由帮办员统筹协调安排。
目前,全县已建立由618名银龄志愿者,116名帮办员以及医疗、心理辅导、理发维修和第三方家政服务队4支项目服务队在内的多维立体帮扶组织,真正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层次的服务网络。
银龄志愿者唐荣胜在结对高龄老人马玉芹家中给高龄老人介绍“结对连心卡”。孟鑫摄
服务内容也从基础照料不断延伸至精神陪伴和生活支持,让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银龄志愿者们不仅提供日常陪伴、代购物资、协助出行等志愿服务,还推出‘共读疗愈’‘乒乓伴老’‘书画伴老’等特色陪伴项目,是我们最亲切的‘老伙伴’。”王兴武说道。
在景康社区退休教师王云章的家中,银龄志愿者王学荣正与他对坐共读,两人沉浸于书香之中。王云章老人精神矍铄,不仅逐字逐句朗读经典段落,还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教书的点点滴滴。“以前都是我教学生,现在你们来陪我读书,感觉好像又回到了讲台!”共读结束后,王云章老人感慨地说。像这样温暖的点滴,每天都在景县各个社区悄然发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景县灵活采用“上门帮、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服务场景从家庭延伸至公园、社工站、医养中心等多元场所,并创新设立社区健康课堂、老年京剧社、心理咨询室、流动义诊站、社区食堂等特色场景,真正实现“需求在哪,服务就到哪”。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开展各类互助养老服务活动150余场,服务高龄老人超过2500人次。
银龄志愿者韩秀萍在景县灵秀园公园为高龄老人科普安全知识。吴月摄
“老帮老”模式在景县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养老服务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更唤起了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观和互助精神。
“越来越多的老人从接受帮助转向帮助他人,在守望相伴中找回归属感与价值感。”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挖掘培树“老帮老”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通过链接媒体资源、集中广泛宣传,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