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在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宝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胡琴的悠扬刚缠上板鼓的脆响,字正腔圆的京剧唱段便顺着门缝漫了出来。推开门,十来位票友正围站着排练:有人屈指节轻打节拍,有人跟着调子低哼,最前头那位身形瘦削的演唱者,目光如炬,眼尾沾着笑,亮开嗓子唱得投入——他就是衡水京剧票友志愿团的“主心骨”贾同淮。
这样的热闹,在这儿早成了常态。京剧票友们日日不辍地排练,把京剧的婉转调子,真真切切唱进寻常日子里。
银发“戏痴”的文化情缘:从广播员到票友达人
1954年出生的贾同淮,人生轨迹始终与文化紧密交织。在家乡武邑县的乡镇村落,当广播员的他,用声音将信息送进千家万户;任宣传干部后,他便以传媒为纽带播撒思想种子;最终在政法系统坚守至退休,而贯穿岁月的,是他对京剧的热忱,以及用这些热爱温暖他人的赤诚。
贾同淮与京剧的缘分始于1994年,当时他坐车去辽宁出差,汽车里播放着京剧,李多奎《打龙袍》的醇厚唱腔让他深陷,自此,成为“戏迷”的他经常买京剧磁带、京剧书籍,爱京剧之心一发而不可收。他曾多次向名家请教,经过刻苦练习,唱功有了较大进步,参加全国京剧票友比赛先后获得过金奖和银奖。
志愿团里的暖老情:把京剧唱进养老院
退休前,贾同淮便想着:“不能闲着,要‘不亢不卑不闲不累’,把兴趣放大,日子过得规律,再做点公益。”一次路过养老院,见有人为老人唱戏唱歌,他心里亮堂了——用自己的爱好给老人送欢乐,这事儿靠谱!
他想把这事做扎实。担任河北省京剧票友协会衡水分会会长后,他向上级汇报想法,得到了全力支持。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宝云社区居委会也格外给力,协助成立了宝云京剧社和衡水市京剧票友志愿团。从此,逢重大节假日,他们的身影便经常出现在养老院,市区十多个托老场所都记录着他们带来的欢乐。
为了让老人听得舒心,贾同淮和京剧票友们下足功夫:提前打听老人喜好定节目,总结出“三多四结合”——多唱新戏现代戏、多唱短小精悍的、多唱有激情的;独唱与对唱结合、独唱与联唱结合、独唱与合唱结合、清唱与彩唱结合。同时,把细节抠到极致:“整场演出控制在80分钟内, 单个节目不超3分钟,就怕累着老人。”贾同淮表示。当然,他们的演出非常受欢迎,每当耳熟能详的选段一开口,老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跟着哼唱。
“养老院老哥哥老姐姐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得好好为他们演。”这是票友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时间久了,大家和老人们都处成了朋友。有一回,贾同淮到养老院还没站稳脚跟,老人们便围上来,攥着他的手说:“早也盼晚也盼,可把你们盼来了!”这话让他心里暖烘烘的,每次听到老人们的掌声、看到他们的笑脸,贾同淮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台前幕后的赤诚心:把热爱做扎实
一场流畅的演出背后,藏着演职人员数不清的心血。日常排练,大家常在公园碰面,冬天冻得手僵,夏天汗湿衣衫,没人喊苦;下雨阴天从不退缩,家里事和演出撞了车,“戏比天大”是不约而同的选择。
演出前的准备更是半点不将就:提前半个月就发通知、收节目,演出前半天必定去踩点——看路线、查场地、搭舞台,非要把每一处准备都做扎实才肯罢休。
宝云京剧社每周活动四次,每次排练,贾同淮总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开窗通风、打扫场地、检查设备,散场后仔细关灯锁门,桩桩琐事都打理得周全妥帖。
乐队是演出的“骨架”,逢年过节,贾同淮总自掏腰包请乐队吃饭,沟通感情,表达谢意。为了让大家水平再上台阶,他还经常张罗着邀请北京、天津的京剧名家来指导,出钱出力从不含糊。
尽管每日都在这般充实的忙碌里连轴转,贾同淮却始终甘之如饴——累是真的,可心头的快乐也是满的。聊起往后的打算,他眼睛当即亮了起来,语气格外笃定:“接着干!把京剧社办得更规范,让大家伙儿的水平再上台阶,给老人们演最地道的戏,送最实在的乐子!”这位银发“戏痴”,正凭着一腔滚烫的热爱,将文化传承的分量与暖老情长的温度,写得扎实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