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衡水大地处处涌动着文明新气象。近年来,在推进基层治理进程中,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紧扣时代脉搏,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石,以德治为纽带,通过完善自治体系、培育文明家风、丰富文化载体等举措,逐渐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让文明新风吹遍衡水大地。
党建领航 奏响德治“主旋律”
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建设。
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嫁娶,杜绝铺张浪费,以自身行动为村民树立榜样。桃城区郑家河沿镇的党员干部从自家做起,带头遵守红白事操办标准,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同时,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定期走访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和文明家风理念,及时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传播文明新风尚。
在城市社区,党组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桥东社区联合衡水市社会工作促进会开展“衡心护未 益童成长”系列主题活动,社区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让活动顺利开展,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传播良好家风。通过党组织引领各类社区活动,将文明家风理念融入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自治强基 筑牢德治“压舱石”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文明积分超市”……我市以修订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强化基层群众自治,为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全市各村镇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将红白事操办标准、彩礼限额、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内容纳入其中。冀州区门庄乡各村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确保内容接地气、见实效,西韩家庄村推行“白事简办三则”,丁家庄村、堤北桥村将重点保护烈士亭、碑林等标志性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写入村规民约。
景县各村红白理事会在婚礼、葬礼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彩礼协商、婚礼流程到宴席规模进行严格指导,通过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回访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村规民约落到实处,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现象。为推动村规民约落实落地,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乡贤组成的“道德评议会”,联合“红白理事会”对红白事操办进行日常监督;设立“文明积分超市”,将遵守村规情况与积分挂钩,规范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等可攒积分兑换物资;定期组织村民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对遵守村规民约、弘扬文明家风的家庭和个人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定的进行批评教育,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积极性,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德治润心 涵养德治“精气神”
以德治滋养人心,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地深入挖掘本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等典型人物事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桃城区,通过邀请老党员、退休干部、道德模范走进社区、村庄,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学习先进,传承良好家风。
同时,积极组织各地打造各类德治阵地,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中心,不断拓展阵地,实现开放共享,盘活德治资源。阜城县充分发挥本斋纪念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及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作用,打造纪庄红色旅游小镇,设计“千顷洼红色印记”主题学习线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桃城区在社区、村庄建设家风馆、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将家风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场景,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今,以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心,提升群众的道德素养,为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建设提供深厚的道德支撑。
活动添彩 激发德治“新活力”
我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为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建设注入新活力,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农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文明新风。武邑县朱家庄村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动群众组织秧歌表演、健身操等活动,编排融入本村枣文化元素的舞蹈《朱家庄的红枣树》,在农闲时为村民带来欢乐,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在城市,开展家风亲子活动、公益大讲堂等活动。枣强县河西社区的家风亲子活动,通过趣味互动游戏、语言艺术问答、爱的告白等环节,增进亲子关系,传播良好家风;景县的社区公益大讲堂,开设书法、非遗体验、健康养生等多样课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文明和谐。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举办了各类主题活动,如“双争有我・说说咱村的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来自不同村庄的讲述人分享乡村故事,展现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激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明的魅力,积极投身移风易俗和文明家风建设。
衡水市将继续深化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创新,让文明之花在衡水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讯员 吴学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