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滋养。近日,走进武邑县清凉店镇清凉店村,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景象扑面而来。这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系列举措深化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村民议事定章程 党员带头作示范
“以前办红白事比排场、讲面子,费钱又费心,如今有村规民约,按规矩来省心又省钱。”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清凉店村移风易俗带来的显著变化。这一转变,源于村里独特的“宣传引导、群众议事、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工作思路。
为了制定出贴合本村实际、能有效规范村民行为的规章制度,清凉店村先后6次精心组织村民议事会议。每一次会议都是一场民主的盛宴,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村里事务的看法、建议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大家结合本村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进行反复研讨和修订完善。最终形成的13条规定,涵盖了婚丧事宜操办、环境卫生维护、邻里互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真正落地见效。这些规章制度为村民的行为划定了清晰的边界,让文明新风有了具体的遵循。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有人带头。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党员干部成为冲锋在前的“先锋队”。村里持续强化宣传引导,号召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树立榜样。在抵制高价彩礼的行动中,党员干部率先做到不索要、不攀比,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高价彩礼的危害,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反对大操大办方面,党员干部带头简化婚丧仪式,不搞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节俭文明的理念。他们的示范引领就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村民心中对文明新风的向往,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文明理念如同春风化雨般逐渐深入人心。
婚丧喜事破陋习 节俭文明成主流
婚丧喜事是传统习俗中容易滋生陋习的环节,清凉店村精准施策,让节俭文明成为主流。
婚事方面,针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问题,村里5次组织适龄青年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共同探讨婚姻的本质和意义,引导青年树立“量力而行、注重感情”的婚恋观,自觉抵制“借机敛财、盲目攀比”行为。为了让节俭文明的理念真正落地,村里还统一制定了婚宴标准:每桌费用不超400元,用酒每瓶不超50元,用烟每盒不超15元;婚礼用车不超过6辆,减少气球拱门等过度装饰,杜绝堵门、婚闹等陋习。这些具体的标准就像一把把精准的尺子,规范着婚事办理的每一个环节。据统计,仅此一项,每户家庭平均节约开支超万元。
丧事方面,倡导“厚养薄葬”。村民白书申、白书金兄弟12年悉心照顾卧床母亲,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耐心和关爱,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老人离世后,村里规定白事操办不超过3天,招待统一用大锅菜,用烟每盒不超10元,同时减少车马等纸活消费。这样的规定让丧事办理更加简约、庄重,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又减轻了生者的经济负担。每户花费较以往减少近7000元,真正实现了“逝者有尊严,生者得慰藉”。
此外,针对生育、升学等喜事,提倡“喜事雅办”,引导村民用“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张贺卡、一句问候”等简朴方式表达祝福,叫停贺寿宴、升学宴等宴席,减少人情消费,让亲友感情回归本真。
健康生活树导向 文明善治显成效
清凉店村从“健康生活”入手,全方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村民遵守社会公德,营造“敬老爱幼、互帮互助”氛围。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让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在村民中蔚然成风。村里定期评选“孝老爱亲模范”“邻里互助之星”等,对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了大家践行美德的积极性。如今,村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屡见不鲜,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乡村充满了温暖和关爱。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培养公共卫生意识。制定详细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户的环境卫生责任区,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卫生大扫除,清理垃圾死角。同时,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大家认识到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如今,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仿佛一个美丽的花园,人居环境“整洁、优美、和谐、有序”。
号召村民“不涉黄、不参赌、不沾毒”,抵制封建迷信和非法出版物。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村里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定期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村民们不再沉迷于低俗的娱乐活动,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中,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群众幸福。清凉店村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以“小村风”涵养“大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书写美好乡村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