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滑梯下,2岁的自闭症儿童小宇(化名)正跟着康复师钻过彩色隧道,这个曾经抗拒任何肢体接触的孩子,如今会主动牵起老师的手;感统训练室里,脑瘫患儿朵朵(化名)盯着智能OT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星星,在抓握玩具的游戏中咯咯直笑……走进衡水市康复托育中心,这样温暖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衡水市康复托育中心于今年5月启用,隶属于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坐落在市区人民路与昌明大街交叉口北行50米路东。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食品级安全塑胶地面、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定制的环保桌椅……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0-3岁特殊婴幼儿的精心呵护。作为集“医疗—教育—养育—康复”于一体的普惠机构,这里专门接收自闭症、脑瘫、早产儿等需要特殊照护的婴幼儿,自运营以来,已有20余名孩子在此获得精准干预,成为医院延伸服务、践行“幼有所育”的生动注脚。
依托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疗资源,衡水市康复托育中心探索出“医育融合”的特色模式,填补了特殊婴幼儿专业托育的空白。得益于政府对托育机构的水、电、气、热及房租补贴,以及统一购买的责任险,该中心得以将运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让特殊家庭能以普惠价格享受专业服务。作为全国首个残疾康复托育中心,其普惠性服务的落地,离不开当地精准的政策支持——入托家庭可享受补贴,这一政策精准减轻了家庭的养育压力,为特殊婴幼儿家庭享受专业托育服务提供了切实保障。
专业人才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31名工作人员组成“全能战队”:均持有保育师证,多人兼具护士、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多重身份。曾是儿科护士的李老师,既能熟练完成早产儿抚触,又能操作可视音乐治疗设备帮自闭症儿童舒缓情绪;持有特教资格证的保健医生王医师,擅长把发育评估藏进搭积木、唱儿歌的游戏里。跨学科团队借助多维度评估系统,从大运动、语言等五大领域发育商测评,到脑瘫风险GMS评估、孤独症早期筛查,为每个孩子定制干预方案,让专业服务贯穿托育全过程。
在托育中心康复训练室,科技与传统温柔碰撞:可视音乐治疗中,光影随旋律流转,帮助自闭症儿童缓解情绪;智能OT系统通过游戏化训练,精准提升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中医康复区里,艾灸的温煦与推拿的力道结合,为特殊儿童筑起健康屏障。所有康复训练都藏在游戏里:爬彩虹隧道是在练平衡,给毛绒玩具喂饭是在做手部功能训练,就连户外乐园的跷跷板,都被康复师赋予了“锻炼核心肌群”的专业意义。
作为支持收托残疾婴幼儿的一站式康复托育中心,这里的服务既有日常照料的温度,也有专业干预的精度。通过保健医协同机制,孩子的发展近况会定期传递给家长,试课体验、健康体检等细节安排,让家庭与机构并肩同行。许多孩子在这里悄然蜕变:曾经抗拒社交的自闭症儿童开始主动牵手同伴,早产儿的大运动能力追赶上同龄水平,家长们的焦虑渐渐化作对未来的期待。
衡水市康复托育中心的启用,既是市第五人民医院“医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更填补了特殊婴幼儿专业托育的空白。其以“循证医学+融合成长”路径,将普惠性与专业性深度结合,为特殊家庭提供了精准支持,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探索特色托育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彰显了“幼有所育”的民生厚度与专业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