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内,摆放着王仁庆烈士生前送给妻子的绣花裙。 魏森 摄
王仁庆烈士生前送给妻子的绣花裙。王晓 摄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在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的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内,众人正在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大阅兵仪式后,大家心潮澎湃,也不禁回想起了在抗战中牺牲的安平籍烈士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条做工精美、绣着荷花和飞鸟的丝绸长裙,旁边的标牌上写着“烈士王仁庆生前送给妻子的裙子”。这条裙子,是抗日烈士王仁庆生前送给妻子李六增的结婚礼物。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一份轰轰烈烈的家国情怀。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原馆长、顾问王彦芹介绍, 1908年,王仁庆出生在安平县新民村,从小因生活所迫弃学务农,15岁跟随父亲下关东,20岁返乡继续种田。少时经历了悲惨困苦的生活,使他痛恨万恶的旧社会,渴望翻身得解放。贫困的他在农闲时间给地主打短工,默默苦干月余,挣了点钱买来这条裙子,给妻子李六增作为结婚礼物。结婚那天,他揣着叠好的布裙,见妻子添柴时轻手轻脚递过去,耳根泛红:“给你的。”李六增看见他手上茧子,眼圈一热:“真好看。”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仁庆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并于当年9月经台城村党员弓凤洲介绍下入了党,1940年被当地群众选举为安平县五区代表主席,1942年担任五区区长。他不仅自己积极带头抗日,还为了号召群众参军,率先将自己年仅14岁的大儿子送到了部队。后来一次执行任务时,遭到鬼子袭击,那批参军的十几个小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1942年,日军疯狂扫荡,王仁庆意识到自己也随时可能牺牲,于是叮嘱妻子:“日子再难,也不要卖掉那条裙子,那是结婚时我送给你的,以后万一……还能当个念想……”李六增攥着裙子边角,眼含泪水说:“你要活着回来!这裙子我压箱底存着,等你回来,我天天穿给你看。”
1942年10月31日,王仁庆和区委干部正在开会时,被汉奸告密。日军和伪军突然包围过来。两名同志突围出去,四名同志当场牺牲。当时敌人已经知道他可能就是区长,于是想抓活的,一边打枪一边喊着“活捉王仁庆”。最终,他不幸被捕。
王仁庆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中表现得非常英勇,受尽了酷刑,坚决不肯叛变投敌,不肯说出地下党组织成员的名单。敌人用高官厚禄引诱他,他毫不动摇,怒视着鬼子、汉奸厉声道:“我是中国人,宁死不当汉奸。你们这些汉奸走狗也绝无好下场!”气的发疯的敌人将他一阵毒打,一刀刺穿了他的大腿。王仁庆在酷刑折磨下浑身是伤,衣服被鲜血染成了酱紫色,粘在了身上。一天,他把血衣服脱下装在送饭的罐子里,托一个在宪兵队做饭的好心人带了出来,并给妻子捎信说:“你要好好教养孩子,叫他们记住爹的血海深仇,长大了要打日本,为父报仇。”
敌人使尽种种伎俩都无法使王仁庆屈服,便将其押解到石家庄,继续用酷刑折磨他。1943年2月1日,35岁的王仁庆在敌人的刑场上,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
王仁庆牺牲后,李六增带着子女咬牙艰难度日。解放前,她靠挖野菜、缝补浆洗拉扯孩子。她总把裙子压在箱底,只有逢年过节才肯拿出来晾晒。解放后分了田地,她起早贪黑地干,家里再难也坚持供孩子读书。她经常教育子女:“学你爹的实在,干正经事”。临终前,李六增颤巍巍从箱底摸出叠得整齐的裙子,塞给女儿王秀沾:“替娘好好收着,得一代代传下去,才对得起你爹洒下的血。”
王仁庆烈士的外孙女、66岁的边玲钗回忆:“我的母亲王秀沾在姥爷牺牲时才9岁,后来一直保存着这件裙子,前两年才跟我们讲起姥姥、姥爷当年的故事。”
边玲钗回忆,母亲王秀沾生前给他们讲,当年姥姥看到姥爷的血衣时,当场就晕了过去……母亲唯一的弟弟在几年后也因病去世了。为了给弟弟治病,姥姥几乎变卖了全部家当,唯独剩下了这条裙子。她跟王秀沾说:“这个无论如何也不能卖,你爹说过,这是他送给我的,让我留着做个念想……”回忆起母亲的话语,边玲钗几度哽咽。
2023年春节期间,90岁的王秀沾因病去世,这条绣花裙被捐献给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
这条珍贵的绣裙见证了一段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也见证着一份感天动地的伟大爱情。经历了沧桑岁月,如今,它静静地躺在纪念馆橱窗内,向人诉说着英勇无畏、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故事。
“2002年建馆以来,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累计接待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学习参观者约235万人次。我们将持续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参观讲解和革命历史教育等服务,努力传承和弘扬包括这条珍贵的绣花裙在内的展品所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和红色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力量。”馆长曹晓慧说。
通讯员 郝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