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
1976年,梦君升入四年级,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到农家宣传毛泽东思想,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一组四五个学生。把东刘庄村也分成若干组,一组学生包几户村民,晚饭后,到各家各户宣传讲演。宣传的方法有诗歌朗诵、读演讲稿、唱样板戏、唱歌、跳舞,这对于学校来说,是政治宣传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是娱乐活动。
漆黑的晚上,梦君提一个马灯,玻璃罩里面是煤油小灯,像是提着一个星星似的,从家里跑出来。大敬提着一个星星跑出来,张娟提着一个星星跑出来,大江、田野他们也提着星星跑出来。在没有电灯的年代,孩子们提着马灯,像过年一样高兴,要不是学校组织活动,家长可舍不得让点灯浪费油。
梦君积极参加这一组,是因为其中有田野。她早早吃完饭,提着马灯第一个去找田野,田野刚吃完饭,正在刷筷子洗碗,她的两只眼睛盯着田野泡在水盆里的两只小手。只见他抓起一把筷子捧在手里,哗啦啦啦,从这头搓到那头,哗啦啦啦,再从那头搓到这头,往返几次,动作熟练优美,一个男孩刷筷子刷得这么好,让她惊叹。这之前,梦君不知道筷子是可以这样刷的。
他们这一组来到张大娘家,田野朗诵了一首诗歌:《毛泽东思想放光芒》,然后孩子们争着唱歌,唱戏剧选段。梦君自告奋勇说,我来唱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的那一段。她亮开嗓子,挺直腰板,有声有色很动情地唱起来:“八年前,风雪夜……”她刚唱完第一句,看到了田野脸上的笑容,便更起劲儿地唱起来。她唱到最后一句“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大伯大娘夸她唱得好,全家人为她鼓掌,梦君很高兴,她收获了掌声和笑容。
这一年还有一次重大活动,是毛主席逝世后的悼念活动。人们奔走相告:毛主席逝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感到震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中国像是天塌下来一样,人民悲痛,恐慌,无助。那茫然的目光里,藏着一句话,我们怎么办?这比唐山大地震还要恐怖。
对于梦君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扎花圈。
扎花圈的活动是在生产队队部举行的。参加扎花圈的人不但手艺好,还必须是根红苗壮的贫下中农,思想好的人。这事自然找到了她的父亲,他符合条件,他能胜任这份工作,他热衷于参加这项活动。他是三五九旅的战士,所以对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感情。
父亲去扎花圈,梦君是父亲的小尾巴,也跟着去了。
到了队部,她看到凤仙奶奶、马根奶奶,还几个奶奶,已经到了。说是奶奶,当时不过三十多岁,之所以都叫奶奶,那是因为梦君家辈份小,所以奶奶很多。
制作花圈的时候,大家都静静的。
父亲在那里折纸剪纸做花,梦君在一边仔细看着,他怎样剪纸,怎样折纸。
看着看着,她拿起一张剪好的红纸,在手里折叠起来。
父亲看见了说:“别浪费纸了。”说完忙自己手里的活儿。
梦君也忙着手里的活儿,红纸在她的小手上变化着形状。
当父亲忙完了一大阵,把一大朵白色牡丹花完成的时候,他才有了心思把目光转移到梦君的手上。
他看到了,看到了女儿手上的红纸,魔术般地变化着,已经变成漂亮的花朵。
父亲满脸喜悦,他说:“看不出俺三娈还真有两下子。”
在一旁的凤仙奶奶看过来,惊喜地说:“这闺女,手真巧,比俺做得还好哩。”
马根奶奶也放下自己手里的活,笑着说:“可不是呗!”
梦君抬起头来满脸严肃说:“别笑,毛主席死了。”
她的这句话,使他们那张笑脸突然变型,停留在笑与哭之间。
梦君看着他们一张张哭笑不得的脸,开心地笑了。
大人们这才放松下来,也笑了。
凤仙奶奶夸梦君,比《红灯记》里的铁梅还小呢,会给毛主席扎花圈。梦君听到赞扬的话,心里美美的。
这年冬天,梦君大哥结婚,全家人为喜事忙碌着。明天就要娶媳妇了,母亲站在新房里看了看,走到门口,冲着在院子里忙碌着的父亲着急地说:“你看,这窗花和炕围子花还没有剪呢?你快去找个人来,剪窗花吧。”
父亲清理着墙角砖头,忙碌中,一时想不出让谁来,便说:“谁会剪窗花呢?”
梦君正在院子里踢毽子,她回答:“我会。”
父亲带着疑问说:“你会?你什么时候学会剪窗花哩?”
母亲说:“让她试试呗。”
母亲给她找出了红纸和剪刀。
父母亲忙他们的活儿,梦君忙自己的活儿。
她在新房里剪了几个双喜字,还剪了“公鸡报晓”“喜鹊登梅”,炕围子上的花边她也剪好了。
她叫父母过来看,父亲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父亲问:“这是你剪的?”
她骄傲地“嗯”了一声。
母亲惊喜地说:“神了,没有看见你学,怎么剪得这么好。”
其实,她偷偷地不知道学过多少次,只是没有让他们看见而已。
哥哥姐妹也都围过来,都夸梦君剪得好。
被人赞美的感觉不错,只有十一岁的她又骄傲了一回。(待续)
作者:师桂英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