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论员:修远
临灾“叫应”机制,是穿透暴雨洪灾的生命号角。当“叫应”发令枪响彻雨夜,无数基层干部便化身逆流而上的“摆渡人”,预警信息抵达之处,便是守护生命行动开始之地。机制之力与人心之暖在此刻交融,铸成风雨中永不沉没的生命方舟。
机制闭环之可贵,在于以“叫必有应”的强制链条打通预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传统灾害预警常在层层传递中出现信息衰减,而“叫应”机制的精髓,在于其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闭环,责任人必须立即回应、立即行动,将“被动响应”升格为“强制叫应”。无论是兴隆县朱家沟村小组长曹守忠在电话不通时蹚水砸门,还是阜平县方太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风国扛梯翻墙背出九旬夫妇……这些与暴雨争分夺秒的身影,正是机制链条强力传导的生动注脚。每一环的“叫应”,都在为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制度刚性之可贵,在于以法规与预案构筑“应转尽转”的坚实底座。《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将“叫应”机制法定化,为其赋予了法律权威,明确了各级责任。承德市1.6万个避险点的科学布局,朱家沟村反复演练的转移路线,六道河镇为转移患病村民备好的“小推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编织成一张张生命防护网,它让“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漏一人”的目标,有了可操作的路径和坚实的依托,将制度的刚性要求真正转化为护佑生命的具体行动。
生命至上之可贵,在于将宏大理念精准投射于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个体。“叫应”机制最核心、最动人的价值,在于它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绝非抽象口号,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庄严承诺与倾力守护。每一次敲门、每一句催促、每一次背扶,都是“生命至上”在风雨中的具象化表达。滦平乡干部周士杰在通信中断前报出的那声“平安”,易县台底村村党支部书记牛全江为说服老人转移而通知其女儿的用心,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为转移群众而喊成了“哑嗓”……这些细节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映照出机制的温度:它追求的不仅是转移人数的统计,更是确保这一个老人、那一户村民的绝对安全,是对生命安全最切实的捍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它不仅打通了信息传递的梗阻,更重新定义了灾难面前的行动逻辑,每一次预警都精准触达、每一次责任都即时激活、每一次转移都不遗不漏。当环环相扣的守护成为常态,纵使风雨无常,这艘以“人民”为名的方舟,必将坚定驶向安然无恙的黎明。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冀时评 | 临灾“叫应”:穿透风雨的生命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