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饶阳县中合村,有一位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名叫李润身,今年97岁,抗战时期曾任村妇救会主任、小区干事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李润身老人的父母、公公、叔叔、舅舅、兄嫂、丈夫、妹妹等1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纪实传记《一位普通抗战者的家族史》真实地记录了老人一家的革命事迹,成为饶阳革命老区珍贵的红色教材。
仁爱孝道 其乐融融
百善孝为先。李润身老人有一个女儿、4个儿子,整个大家庭共有37口人。在这里,“孝”字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浸润在每个人的血液中。
张向前是李润身老人的长女,如今已年逾古稀。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张向前回到了母亲身边,悉心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由于小时候严重摔伤,她的腰呈90°弯曲,但是她勤劳能干,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样样不落,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十几年如一日。她说:“我兄弟侄子们都忙,有我守着老人,好让他们都放心!”
去年,张向前得了一场病,在省城住院期间,李润身的二儿子张子跃主动把老母亲接到县城的家中。他知道老娘在村里习惯了和邻居们聊天,就经常把她背下楼,用轮椅推着去公园、火车站,和人们说说话、散散心。母子俩一边走一边看,有时议论几句,其乐融融。儿媳妇王秀灿知道婆婆肠胃不好,每天做软乎可口的饭菜。老人爱出汗,她就经常给老人洗澡,用香皂搓,毛巾擦,非常仔细。老人不忍心,王秀灿却说:“娘,您身体健康了,才是俺们的福分啊!”李润身逢人就夸“:俺儿媳妇忒好,就像亲闺女!”
老人大部分时间在老家,大儿子和三儿子每天守护,生活上悉心照顾,还给母亲说说村里的新鲜事,让老人开心。四儿子家住石家庄,但经常回家,每次都精心挑选母亲喜欢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把老娘当成一个小孩哄着。孙子、孙女们怕奶奶寂寞,每个周末都跑来陪奶奶。
“孩子们都这么孝顺,生活还这么好,我真是知足了!”老人说道。
敬业奉献 忠诚担当
作为红色家庭,在革命年代,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艰苦奋战、浴血革命,体现了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在和平时期,他们投身建设祖国的队伍当中,不骄不躁、敬业奉献,彰显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李润身老人的爱人张伯然也是一位老革命,1926年出生,13岁入党,16岁参军,担任过儿童团团长,参军后在冀中军区司令部从事报刊刻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县里一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一生艰苦朴素、忠正耿直、一心为公,1982年积劳成疾辞世。李润身夫妇对党和事业的忠诚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无不秉承革命家庭的家风家训,兢兢业业、踏实工作,成为单位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大儿子张子力是一名赤脚医生,在乡卫生院工作了几十年。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他每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送医送诊。经常半夜里,尤其是冬天,被人从热被窝里喊醒去看病,有时候甚至一夜起两三次。全乡19个村,几乎人人都知道他,都把他当做亲人。每年到了春节,乡亲们都会送来当地土产和自制的年货,对他一年的辛劳表示慰问。
三儿子张子强原来是乡里的农业技术员,几十年来,他不仅把自身的技术全部传授给了乡亲们,还不断刻苦钻研,和外地专家广泛交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使很多“土把式”变成了现代化农民。
四儿子张子亮先后在县、市烟草部门从事领导工作,他工作扎实、方法灵活、廉洁奉公,使连年亏损的单位一举扭亏为盈,独创的“访销”方式被推广到全省,至今延用。
在长孙张什权的记忆里,爷爷经常给他讲革命故事,教育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喜欢指导他一笔一画写字,听他背诵课文。如果期末考了百分,爷爷会奖励他书本文具等,有求必应。在他心里,爷爷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他,也是他人生的榜样。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在机关和乡镇工作,十几年的基层磨炼,培养了顽强的进取精神和为民情怀。特别是他在合方、大齐两个偏远落后的农村,建设了新型社区,年初开工建设,年底竣工入驻,吸引省内外多地参观学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忙里偷闲,他忘不了经常去看望年迈的奶奶,和奶奶说说话,每次奶奶都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大权,你们一定要为老百姓办事,让老百姓说好,你们要是谁做错了事,我这里第一个不行!”老人的话,是一位老党员对儿孙的鞭策,也是张家严肃的家风传承。李润身常对人说:“俺们家现在37口人,有9个共产党员,可以建一个党支部啦!”言语之中充满欣慰。
积极进取 向上向善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是品德的言传身教,是细节的潜移默化,是家族文化风格的世代沿袭。
张欣荣是李润身老人的重孙女,目前在衡水中学读书,她学习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与同龄人相比,张欣荣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她爱好广泛,喜欢读书写作,同时学习和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应该归功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张代权在县纪委工作,母亲宫俊娣在教育局工作,他们不但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非常支持她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他们经常陪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用自身行动影响带动孩子。
一次,在一起参加完圣水敬老院的慰问活动之后,张欣荣在日记中写道:“通过参加活动,我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无儿无女、年老体衰,需要社会的照顾和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让他们的生活更温暖更有保障。”小小年纪的张欣荣,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又一颗希望之星正冉冉升起。
这正是,革命家庭党旗红,孝道仁爱好家风。敬业奉献初心在,向上向善中国梦。
作者:孙惠英 李彦芬
编辑: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