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利的刻刀划开柔软红纸,一段段关乎民族存亡的烽火记忆随之苏醒。阜城剪纸,这门承载千年时光的非遗技艺,正化作一把特殊的“历史刻刀”,以鲜红的色彩、刚毅的线条,深情镌刻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构筑起一座震撼人心的“纸上抗战丰碑”。
2017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阜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尤金水怀着对历史的深深敬畏,执起刻刀。他遍阅史料,潜心创作出《同仇敌忾全民抗日》《艰苦卓绝争取胜利》《怀念先烈不朽的丰碑》《80周年回顾以史为鉴》四幅红色系列剪纸作品。
阴刻的线条如历史的刻痕,复色拼贴似凝聚的民心,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气势与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
这精神,在2023年尤金水耗时半年完成的《回民支队》系列剪纸中,得到了更悲壮的诠释。刀锋流转,精准勾勒出1942年阜城高庄、纪庄那场惨烈的突围战——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身陷重围,88名勇士为掩护大部队,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每一刀刻下的,不仅是历史场景,更是民族危亡时刻挺立的不屈脊梁,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尤金水表示,这组作品,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抗战精神最铿锵的礼赞。
承载着这份历史厚重感的阜城剪纸艺术,其本身便是一部流淌千年的民间史诗。
阜城剪纸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最初用于生活用品刺绣装饰的图样。上世纪50年代,崔家庙镇陈集村的王万田在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学艺,后响应国家号召回乡支援农业生产。他通过对其他派系剪纸的潜心研究,取其精华,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阜城剪纸。
当历史翻开和平发展的新篇章,新一代剪纸艺人们深刻意识到,这门植根于民间、拥有强大情感表达力的艺术,正是铭刻烽火记忆、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绝佳载体。于是,他们自觉肩负起使命,用刻刀重现那段关乎民族存亡的峥嵘岁月,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传承精神,更要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阜城剪纸也踏上了创新发展的广阔道路。
如今,阜城剪纸已突破传统边界,融于时尚服饰、跃上精美团扇、附着典雅花瓶,形成了集设计、剪刻、装裱、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崔家庙镇陈集村为中心,产业辐射周边40余村,带动5000余人就业,年产值达2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剪纸技艺,2015年,阜城县建成全市首家剪纸博物馆,珍藏展品200余件(幅),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阜城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阜城县还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在阜城两所小学开设了剪纸课程。
当锐利的刻刀再次触碰饱含深情的红纸,阜城剪纸这门千年技艺,便与民族历史上那段最悲壮、最光辉的篇章产生了深刻共鸣。在刀锋与纸影的交织中,阜城剪纸正以其独特的艺术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永不褪色的光芒,激励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