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风雨沧桑,时光的刻刀虽能抚平曾经的弹痕瓦砾,却无法磨灭浴血奋战的集体记忆。在衡水市深州市榆科镇的北杜庄村,那场发生于1939年的惨烈阻击战,是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迸发的璀璨光芒,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不屈的民族气节。


1939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二,离过年还有几天,北杜庄村原本的宁静祥和却被凌晨的枪炮声打破——为掩护八路军骑兵连转移,八路军120师715团在北杜庄被日军包围。彼时,日军凭借两千余人的兵力优势,辅以坦克和装甲车,在火炮轰鸣中疯狂压境;而八路军战士们历经三晚的夜行军,早已饥肠辘辘、弹药紧缺,面对强敌,却无一人退缩。他们紧握钢枪,在寒风与硝烟交织的时刻,一场生死较量轰然打响。


村内的刘家老宅,因地势高成为这场阻击战的核心阵地。战士们将机枪架上房顶,在凛冽寒风中严阵以待。日军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发起冲锋,房顶上负责阻击的战士接连中弹倒下,温热的鲜血浸透了粗布军装,染红了青砖灰瓦。但生死关头容不得悲怆,后续战士迅速挪开战友的遗体,翻身卧倒、举枪射击,枪膛里喷射出的火舌从未间断。密集的弹雨在老宅墙面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滚烫的弹壳在脚下堆积成小山,顺着房檐滴落的血水,将地面浸染成暗红的溪流。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战士们舍生忘死的决绝。


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多,八路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为盾,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饥寒交迫中连续打退日军四次疯狂冲锋。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弹药几近枯竭,战士们的体力也濒临极限。日军趁机从村南迂回,坦克的轰鸣声、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最后较量中,85名战士永远倒下了。但他们用生命争取到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化作大部队转移的宝贵契机,为胜利赢得了希望。


时光流转,八十载春秋已逝,北杜庄的村民们却将这份记忆深深镌刻在心底。每年腊月二十二,村庄褪去喧嚣,村民们自发来到烈士坟前,献上鲜花、点燃香火,寄托哀思。这一天,北杜庄不宴客、不嫁娶、不兴土木、不办任何形式的喜事,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深州市政府投资21万元修建烈士亭、立起纪念碑,“抗日英烈永垂不朽”八个描金大字由贺龙外甥向轩亲笔题写,苍劲有力的字迹诉说着后人的敬仰。


如今的北杜庄村,红色文化成为村庄发展的重要引擎,修缮后的烈士墓园与新建的纪念设施构成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缅怀先烈,带动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村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安定,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正以英烈精神为动力,探索农业与红色旅游结合的振兴之路。


岁月无声,北杜庄的烈士亭与纪念碑如历史的丰碑,镌刻着抗战的悲壮诗行。这里沉淀的不仅是战火记忆,更是民族危亡时刻迸发的精神光芒,战士们用生命诠释的信仰与担当,至今仍在诉说家国大义的厚重。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我们缅怀先烈,更传承这份精神血脉。它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以如磐初心跨越险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见习记者 张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