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衡水市武邑县陈家湾村的陈亮扛着工具,快步走向村头的道路新建及改扩建工程现场。“在家门口干活,比外出打工舒坦多了,关键是工钱每月按时发放,心里特别踏实!”他抬手抹去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场景,正是衡水市以工代赈工作润泽民生的生动写照。
作为农业大市与革命老区,衡水市近年来持续深耕以工代赈领域,通过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强化监管,助力越来越多像陈大叔这样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67个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吸纳了3928名本地务工人员,发放劳务报酬3307万元。
机制革新:“双轮驱动”聚合力 上下联动强根基
“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如今‘双轮驱动’模式让大家协同作战。”衡水市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科负责人王一涵感慨道,这一转变,生动展现了当地以工代赈机制革新的显著成效。
王一涵介绍,衡水市建立了“农推”市级联席会议制度与“重推”市级工作协调机制的“双轮驱动”模式,每年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衡水市将以工代赈纳入重点民生工作范畴,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市区成立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当地实行委班子成员包联责任制,定期前往各县督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在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第一时间对乡镇党政一把手开展安全培训,严守资金使用、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干部廉政“四个安全”底线。
精准施策:按需谋项目 政策红利精准达
“村里刚摸排出我们的就业需求,很快就有了合适的活儿干。”武邑县陈家湾村陈亮的经历,正是衡水市“先了解困难群众需求,后谋划项目”推进思路的有力印证。当地多个部门依托信息平台,对县域内滞留或返乡的重点群体展开“拉网式”排查,建立起详细的台账。
市发展改革委多次组织针对乡镇基层的专项培训,引导基层工作人员深刻领会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核心要义,筛选出一批投资规模较小、用工技能要求较低的项目,让政策红利精准惠及有需求的群体。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衡水市严格审查、精心遴选,建立要件清单制度,提高项目的成熟度与申报成功率,杜绝“报大建小”“纸上谈兵”等现象,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关键之处。
实践成效:项目落地见实效 务工群众获实惠
武邑县圈头乡乡长刘虎介绍,圈头乡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总投资352万元,铺设雨水管网4250米,修复破损路面10560平米。该项目共招募114名周边村民参与务工,并对他们进行了技能培训,务工群众人均增收近9800元。通过实施以工代赈这一惠民政策,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让更多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枣强县张秀屯镇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屯河头村村务公开栏前常常挤满了村民。“你瞧,务工人员名单、干活天数、应发工钱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心里敞亮!”村民郭会利指着公示栏说道。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始终牢记‘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宗旨,严格遵循‘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积极组织动员本地低收入群众参与建设。”张秀屯镇党委书记陈世广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带动该村及全镇116名群众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既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切实发挥了“赈济民生、促进发展”的政策效应。“不仅挣到了钱,还学到了手艺,这政策真是给咱指明了一条好出路!”枣强县张秀屯镇候冢村的孙风科难掩内心的兴奋。
内涵延伸:从“短期增收”到“长效致富”拓宽共富路径
衡水市在传统发放劳务报酬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以工代赈的内涵:采用“培训+上岗”模式,利用项目资源开展技能与安全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结合项目管护需求,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参与项目建设的困难群众,延长就业链条;探索将部分项目资产折股量化给村集体或合作社,使群众能够长期享有资产收益分红。
王一涵说,从2021年的158万元到2024年的6024万元,衡水市以工代赈资金额度实现大幅增长;从最初的4个国定脱贫县扩展至全市范围,民生福祉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今年,35个以工代赈项目成功争取到14296万元中央资金,项目数量与资金规模均位居河北省首位。
如今,漫步在衡水乡村,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不断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机制的持续优化与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工代赈正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