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衡水市景县志清农业合作社的3000余亩小麦喜获丰收。
“我们种植了衡麦36、衡麦28等节水稳产新品种,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测墒补灌、一喷三防等技术,产量亩均在600千克以上。”合作社负责人高志清介绍道。
这片不再“靠天吃饭”的旱地,正是衡水市农科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70年科技攻坚的缩影——从“一粒节水种子”到“万亩生态良田”,缺水农业的“不可能”正在被科技改写。
深耕七十载,从“吃饱饭”到“多挣钱”的民生答卷
70年前,市农科院的前身“衡水农业试验站”成立时,仅有十几名科技人员和几间平房。
而如今,这里已建成30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拥有1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40%,博士科研人员达20%,成为黄淮海流域旱作节水农业科学研究的排头兵。
“黄淮海流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旱薄盐碱,70年前我们的任务是让老百姓吃饱饭,现在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挣钱。”小麦育种研究室负责人乔文臣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季节性干旱严重,尤其是华北地区严重缺水,而北方农业灌溉用水中,小麦用水占50%~70%,培育抗旱节水小麦势在必行。“从品种选育到生产应用,研究室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已培育出衡观35、衡4399、衡S29、衡麦30、衡麦29等系列节水小麦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近3亿亩,年节水约3亿立方米。”乔文臣说,对于老百姓来说,节水增产就是赚钱。
在景县志清农业合作社田间地头,一栋栋机井房点缀其间。“浇地刷卡,机井自动放水,2000多亩小麦,两天多就能搞定。”高志清介绍,作为市农科院节水技术千亩示范方,合作社采用了伸缩式喷灌、指针式移动喷灌、深埋滴灌等多种节水灌溉设施,“滴灌管埋在地下,水直接流到麦苗根部,从浇地变成‘浇作物’,每亩地节水30立方米左右。”
节水账连着增收账。“现在浇地省水省工,发展规模化经营,心里有底。”志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农科院签订了科技托管合同,“田保姆”提供节水品种、节水技术、绿色化肥、机械化收储等一条龙服务,再加上省出的水费,每亩地成本减少360多元,而小麦亩均单产从近930斤增加到1250斤左右。
水善利万物,节用惠千秋。市农科院农作物节水抗旱丰产研究成果斐然——节水抗旱广适衡观35小麦品种覆盖9省市,推广面积达1.3亿亩;衡麦30小麦新品种足墒播种播后雨养,亩产达570.3公斤,入选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节水冬小麦品种鉴选及配套增产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获河北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创立了以全生育期DRI为核心指标的小麦抗旱和节水性鉴定指标体系,玉米和谷子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是国家、省冬小麦节水性鉴定唯一指定单位……
绿色向未来,从“不毛地”到“沃野田”的生态突围
4月1日下午1点,阳光炙烤着大地。在位于深州市护驾迟镇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节水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曹彩云和团队同事仍在试验田间劳作。
面对记者敬佩的目光,她却不以为意,耐心地介绍起正在做的试验:“我们以淡水作对照,通过3.6g/L微咸水直接灌溉、咸淡混浇(1.8g/L)和3.6g/L微咸水轮灌(拔节、扬花灌浆期用微咸水灌溉1次)等灌溉方式的结果,确定合理的咸水利用方式,来解决当地的‘水粮矛盾’。”
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等难题曾一度困扰着华北平原上的农业生产,基于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微咸水广泛分布的特点,市农科院节水技术研究室将抗旱节水技术、浅层微咸水高效利用和土壤培肥保育等方向作为研究重点。
“做农业研究就是这样,从早上配水开始,到晚上浇灌结束前都不能离开,主要是怕灌溉混淆,一个试验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浇水、施肥、播种等)尽量在当天完成。越是风吹日晒、雨雪交加的日子,我们越得走进地里。”曹彩云介绍,农业科研人员都有着一股子“钻”和“韧”劲儿,团队里一项化肥与秸秆配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一做便是43年。
万事从来贵有恒。如今,市农科院的测墒灌溉技术、小麦玉米稳夏增秋高效用水技术、小麦玉米“一水两用”技术、主要粮棉作物浅层微咸水灌溉技术等形成了河北省地方标准,在生产中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十二五”以来,仅节水技术研究室便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审定地方标准12项、获得发明专利16项、注册软件版权8个、主编或参编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在市农科院生防技术研究中心,记者也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辛苦。熊蜂培育室常年被红光笼罩着,在饲养着上万只熊蜂的恒温培育室内,刺鼻的气味、密闭的环境都让初次踏足的记者难以接受,但研究人员们却习以为常,每天在培育室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熊蜂无法辨识颜色,实验室维持红光环境是为了让熊蜂误以为是夜晚,便于培育,白天到了设施大棚里它们才开始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说。果不其然,手电筒一打开,蜂箱里的熊蜂便开始躁动起来。
在位于饶阳县大尹村镇的市农科院生防技术示范基地,多次获得京津冀“蔬菜大王”称号的宋长江正在大棚里忙碌着整枝、打叉,而熊蜂授粉后的西红柿挂在枝头,个个溜圆饱满,分外喜人。
“自从用了市农科院提供的熊蜂授粉和天敌治虫技术,好处太多了。花粉传播得更精准更充分,比激素点花增产15%以上,还减少了病虫害,降低了农药使用,结出的西红柿又好吃又健康,市场很抢手。”宋长江笑着说。
市农科院生防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王玉波介绍,中心建成天敌和熊蜂繁育车间、昆虫实验室、应用技术研发平台12000平方米,年产天敌能力150亿头、熊蜂10万群,可满足100万亩以上农业生产需求,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在生物防治领域,市农科院的天敌昆虫(丽蚜小蜂、熊蜂)规模化繁育技术全国领先。熊蜂授粉技术在全国20余省市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和蘸花激素使用量80%以上,这不仅确保了设施果菜的绿色安全,促进了农业绿色转型,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薪火代代传:从“草帽专家”到“梯队建设”的人才密码
科研之路,人才为基。市农科院七十载辉煌,正是一代代农科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结晶。新时代新征程上,市农科院以“人才强所”为战略核心,持续优化人才梯队结构,完善引育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为旱作农业科研事业注入强劲动能,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我们要让青年科技人员站C位!”院领导班子深谙人才之道。通过“引育并举”,市农科院构建起老中青三代协同的创新矩阵:21名研究员、20名博士、34名硕士组成核心科研力量;3名省特贴专家、16名“三三三人才”撑起学科脊梁;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20多所院校及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激发青年骨干创新活力。
获河北省青年科技奖称号的张文英研究员,创立了小麦、玉米和谷子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其中谷子抗旱性鉴定体系为目前国内唯一标准;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牧草学博士李源,正带领团队奋战在饲草生产一线,用优质饲草支撑“奶瓶子”“肉盘子”的质量安全;试验田里,90后博士郑裕东正在操控无人机,用遥感技术观测作物长势,为农业科研提供数智“大脑”。
人才生态的优化更体现在机制创新。市农科院打破“唯论文”评价体系,设立“成果转化贡献奖”,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与河北农大、中国农科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开设“青年科学家论坛”,让跨界碰撞激发灵感;推行“师徒制”,资深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结对攻坚,确保技术传承不断档。如今,市农科院45岁以下青年主持国家级课题占比达35%,小麦创新团队获评省级“工人先锋号”,人才引擎正驱动科研巨轮破浪前行:
市农科院创新团队创制出H13、H14、H78等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九衡517、衡9、衡玉7182等国审和省审宜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推动了河北省玉米机收变革,解决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选育抗旱抗寒衡油6号、衡油8号、衡油9号等冬油菜品种,填补了省内自主冬油菜品种的空白,使冬油菜种植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全省秋播面积更突破了100万亩;
研发的“饲用小黑麦+”模式有效利用冬闲田和盐碱地,是解决“割青毁粮”的有效途径,“褐色中脉高丹草+”模式则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新方案,其冀饲系列小黑麦,冀草系列高丹草新品种,均居国内领先行列;
选育抗旱早熟衡谷26号、衡谷36号等谷子品种完成了国家品种登记,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配套轻简种植技术模式,进一步节本增效,为缺水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衡棉1670、衡棉118、衡棉292等耐盐抗旱棉花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突破了传统棉花“遇盐则枯、遇旱则衰”的局限,构建起“增粮稳棉”的新路径,为护航粮棉双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
…………
“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这是农科院人始终坚守的初心,更是矢志不渝的使命。如今,新一代农科院人已接过接力棒,在广袤田野上续写新的篇章:海南南繁基地育种团队争分夺秒加代选育,让良种迭代加速前行;雄安新区盐碱地间,耐盐碱棉花新品种“衡棉1670”傲然挺立,在逆境中绽放生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节水技术标准跨越山海,为更多国家的农业发展送去智慧。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上,衡水市农科院的科学家们,正以科技为翼,在旱作节水农业科研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奋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