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高楼林立,一辆辆非机动车整齐排放在车棚内,棚内还安装了智能充电桩;宽敞的健身广场上,几位老人边健身、边聊天,不时传来朗朗笑声;街边公园里,孩子们蹦蹦跳跳,享受着树荫下的清凉……日前,走进桃城区何家庄乡郑里马村,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日,郑里马村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这个拥有一千余名村民的“城中村”,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细化为扎实行动,成功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地带的文明蝶变之路。


环境提“颜” 土地生“金”


郑里马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盘活资源巧妙结合,促进强村富民。


曾经尘土飞扬的村委会门前5000余平方米建筑工地,如今已“破茧成蝶”,化身为绿意葱茏、鸟语花香的街边公园。



着眼于村民日常所需,一排排便捷的电动车充电桩悄然“上岗”,更率先引入智慧梯控系统,为“电动自行车不上楼”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


垃圾分类也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分类垃圾桶入户、村级分类亭亮相、专职保洁员上岗,加上通俗易懂的“分类小课堂”,让村民们轻松做到“分得清、投得准”。


作为地处市区的“城中村”,郑里马村敏锐地意识到脚下土地的宝贵价值,将环境改善释放出的空间潜力,转化为集体增收的强劲动能。


通过产权置换,将前进街以东、大庆路以南的土地,成功转化为“黄金旺铺”,集体固定资产瞬间增值;积极补办鑫城综合楼征地手续,“唤醒”沉睡的土地,为村集体带来土地补偿款“及时雨”;依法依规收回之前出租的房屋,经专业评估后重新招租,租金实现惊人“三级跳”,集体经济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


为缓解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同时为集体增收开辟新路,村委会果断出手:将周边沿街商铺门前空间精心规划,更将闲置空地打造成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停车场,不仅有效纾解了“停车难”,更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服务零距离 办事有温度


郑里马村综合服务站内,物业负责人正熟练地帮村民王大姐修补开线的毛衣。“自己家也没有缝纫机,以前裤脚太长或者衣服开线都得跑商场去修补,麻烦得很。现在窗帘、衣服等有需要修补的都拿到社区这儿来缝一缝就行了,真是方便了!”王大姐由衷感叹。



据统计,去年以来,服务站内的缝纫机、挂烫机等设备已累计使用78次,购物车使用48次,各种工具和螺丝配件使用37次,轮椅、担架使用4次,雨伞使用11次——数百次记录背后,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在“家门口”的迎刃而解。


近年来,郑里马村综合服务站创新“政务+物业”模式,精心打造便民服务区,血压计、轮椅、担架、雨伞、疏通器等日常急需物品免费借用。


这里提供的不仅是工具,更是邻里守望的温情。现在的郑里马村综合服务站如同一个高效的“服务中枢”,集成社保、残联、民政、医保、卫健、计生等6个窗口。


服务不止于窗口和借用,工作人员主动延伸触角,上门为村民办理低保申请、辅具申领、补贴认证等事项。其优质服务赢得广泛赞誉,相继获评“河北省星级综合服务站”与“衡水市精品综合服务站”,成为省市政务服务的标杆学习点。2022年9月,省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节目组以“政务服务提质效、惠企利民更暖心”为题,对郑里马村星级综合服务站进行了专题报道。


良俗润心田 新风代代传


面对城乡变迁中的观念碰撞,郑里马村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核心。


村规民约与时俱进,红白理事会明确婚丧嫁娶的合理标准,为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划出清晰边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题宣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新风吹入人心。



“经济上富起来,精神上可不能垮下去。”这是郑里马村党支部书记马圣卓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村民的“脑袋”和“口袋”一起富起来,他积极组织村民成立舞蹈队,定期开展文化大比拼活动。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举办家风家教进家园活动和国学读书班等活动。



村里更将健康生活理念融入文明建设。在综合服务站精心打造了设施齐全的健身房,免费向全体村民开放。动感单车、跑步机、甩脂机、托举器等专业运动器械一应俱全。走出服务站,小区室外同样“动感十足”:12组功能各异的健身器材、2个乒乓球桌、一组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为不同年龄段的村民提供了全天候的休闲健身选择。


展望未来,郑里马村将继续聚焦村民需求,在提升服务品质、壮大特色产业、巩固文明成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努力绘就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