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布积雪草研究新成果,引发医药行业广泛关注。研究团队采用超临界 CO₂萃取技术,从积雪草中精准分离出高纯度积雪草苷,与羟基积雪草苷,经实验验证,这两种核心成分的抗炎活性与组织修复能力,较传统溶剂提取法提升 35% 以上。这一突破不仅为外伤修复药膏、湿疹治疗制剂提供了更优质的原料,还为敏感肌护肤品的功效升级奠定了基础,未来相关产品的修复效果将实现质的飞跃。
积雪草入药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关于它的传说更是承载着民间智慧。在江南千岛湖流域,老人们代代相传 “水边长生草” 的故事:南宋年间,当地遭遇大旱,粮食断绝,渔民女儿阿秀发现湖边一种匍匐生长、叶片呈马蹄状的野草可充饥,更神奇的是,父亲因喝生水腹泻不止,嚼食这种草后竟迅速痊愈。村民们为感谢阿秀,便称其为 “女儿草”,后来发现它还能治痈肿疮毒,又唤作 “救命草”。至今,千岛湖周边仍保留 “端午采积雪,煮水祛湿毒” 的习俗,家家户户会将新鲜积雪草与艾草同煮,给孩子泡澡预防痱子。
北方终南山脚下则流传着 “华佗救伤草” 的传说:三国时期,华佗行医途经山间,见樵夫被毒蛇咬伤,小腿肿胀发黑,便立刻从岩缝中采来一种开小白花的野草,捣烂后敷在伤口处。没过半日,樵夫的肿痛就消了大半。村民们问此草名称,华佗笑称 “它能透皮消瘀,就叫透骨消吧”。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草的叶子晒干后泡茶,还能治湿热黄疸,便广泛采摘留存。当地清代《周至县志》中,还详细记载了用积雪草治疗跌打损伤的配方,足见其药用价值早已被认可。
积雪草的药用价值,在多部古代医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积雪草辛、苦,寒,归肝、脾、肾经,主湿热黄疸,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还能治筋骨疼痛”,并特别标注民间常用用法:“取鲜草捣烂敷疮,或晒干煎水熏洗,见效甚快”。更早的《千金方》中,孙思邈将积雪草与茯苓、泽泻配伍,用于治疗水肿腹胀,称其 “能利水而不伤脾”;《滇南本草》则强调其 “祛瘀生新之力强,敷跌打肿痛,三日即消”。
现代医学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积雪草的功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丽主任药师指出:“积雪草性偏凉,既能清热利湿,又能修复受损组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比如用 20 克干积雪草煮水外洗,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率可达 90% 以上;若搭配金银花、连翘内服,还能治疮痈初起。对于术后疤痕增生,用积雪草苷制成的软膏外涂,也能促进疤痕软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实验还发现,积雪草中的羟基积雪草苷能促进皮肤胶原蛋白合成,这也是它成为护肤品核心成分的重要原因。
要说品质最佳的积雪草,首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与安徽黄山黟县。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1300 毫米,年均温 21℃,加上土壤富含硒元素,为积雪草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这里产出的积雪草,积雪草苷含量可达 2.1%,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 40%,且叶片肥厚、有效成分积累充足,是药企采购的首选原料。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积雪草提取物研发获突破,抗炎修复效果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