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后,战火硝烟燃遍华北大地。衡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勇抵抗、浴血战斗,最终迎来胜利。为让历史不再重演,“九一八”警钟长鸣于心,让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矢志复兴的强大力量!


1937年10月5日,侵华日军炸毁衡水安济桥中孔。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苦难的岁月永不能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行动逐年剧增。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衡水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衡水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衡水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惨案:侵略的伤痛


  抗日战争早期给衡水人民带来灾难的,是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


  1937年9月26日是景县南关大集。上午10时左右,集市上熙熙攘攘,正是人多热闹之时。突然,三架日本军用飞机出现在上空,炸弹及一连串的机关枪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顿时房屋倒塌,浓烟滚滚,血肉横飞,整个县城陷入一片混乱,死难者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被炸伤的人们因剧痛发出凄惨的呼救声。这次惨案造成110多人死亡、190多人受伤(1995年8月2日《衡水日报》3版)。


1937年9月26日,日军轰炸景县县城,伤亡群众300余人。


  1938年1月27日,日军一架重型轰炸机轰炸枣强县城,投下炸弹10枚,炸死12人,重伤2人,轻伤数人;1938年6月9日,日军飞机轰炸安平县城;1939年3月29日,日军两架飞机侵袭阜城县,投弹10余枚,扫射3次,炸死炸伤城内居民7人,炸死牲畜10余头……1939年2月3日,日军第二次轰炸枣强县城后,日军骑兵从东西两门涌入城内,四处放火焚烧。被烧的有枣强县著名建筑鼓楼、旧县政府大院房百余间、旧教育局房30余间,南局子房40余间,崇泰货栈房30余间,师范学校被严重炸毁,鼓楼中的许多古籍善本被付之一炬(2021年3月24日《衡水日报》2版)。


  日本侵略者破坏的衡水古迹,还有著名的安济桥——1937年夏秋,衡水连降大雨,河水泛滥。日军为追击29军,急需沿滏阳河南下,但因河水已没过老石桥拱顶,使日军汽船受阻。10月5日上午,一群气急败坏的日军开始在老石桥中孔面上抡锤打洞,安放炸药。时间不长,一声巨响,这座当时已有172年历史的“安济桥”被炸坍塌,邻近居民的房上、院内,几乎全都落上了碎石块。10月11日,一艘满载日本兵的汽船,拖着一对舟槽刚刚行至断桥处,突然桥上一块探头石坠下,砸断纤绳,砸翻舟槽,9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淹死在激流中。随后,恼羞成怒的日本兵,又对老石桥进行了第二次爆破(1995年7月17日《衡水日报》3版)。


  更让人切齿痛恨的是日军制造的众多惨案。影林村是饶阳县较早建立党组织的村庄,在上级党委领导下组织农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是日军的“眼中钉”。1939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深夜,日寇纠集150名日军和400名伪军包围了村子,天亮后日伪军端着刺刀扑向村里,不管是大人小孩,远的开枪打,近的用刺刀刺。当天影林村有17名群众被杀害,57人被绑走后又有8人被杀。“影林惨案”被称作饶阳第一大惨案(1995年6月4日《衡水日报》4版)。


  据史料记载,1937年至1945年,日军在衡水各地制造了东兴“六一七”惨案、路家庄惨案、建桥惨案、前宋庄惨案、李辉桥惨案、霍庄村惨案、辰时惨案、王钧惨案等几十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路家庄惨案留在墙壁上的弹洞。1939年3月22日至23日,日军300多人包围冀县路家庄村,攻入村内大肆烧杀,牺牲军民237人,烧毁房屋700多间。


  《衡水日报》在历年相关报道中,还曝光了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频繁使用化学武器的恶行。1940年6月20日,日军在枣强县北崔浒村对反抗的军民施放了毒气,造成50余人牺牲,30多名村民重伤;1945年1月15日,日军在景县后埝地道施放毒气,致7人惨死,20多人中毒;1945年2月1日凌晨,日伪军包围阜城县王派庄村,向地道施放毒气,共熏死村民16人……


  日本侵略者对衡水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冀中、冀南平原出现了“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惨景。


2005年8月17日《衡水日报·晨刊》


压榨:残酷的掠夺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衡水推行“保甲制”连坐法,疯狂进行经济、文化等侵略,殖民统治残忍暴虐。


  1939年,滏阳河、滹沱河、潴龙河泛滥,日军到处决堤放水,并对抢险民众飞机扫射(2000年1月1日《衡水日报》2版)。自1939年起,冀南接连遭受自然灾害,先是水灾,后是旱灾,其间还夹杂蝗灾、雹灾和瘟疫,持续到1943年秋。“我市现辖区当时均受其害,衡水(现桃城区)、冀县(现冀州区)、枣强、武邑、故城、景县等最为严重。”旱灾的原因之一,就是日寇对农田基础设施的破坏。(2001年6月23日3版)。面对灾荒,日寇大搞“囚笼政策”,反复“扫荡”。2005年9月1日《衡水日报》刊发文章,揭露日军当年施行“治安强化”运动,推行大乡制和保甲制,修筑封锁沟墙和碉堡群。到1942年秋,衡水境内建有据点和岗楼400多个,常驻日军7000多人。当时流传的“抬头见岗楼,良田变路沟,做饭没有粮,点灯没有油”真实反映了衡水人民的艰难处境。饥荒蔓延,百姓普遍以糠菜树叶为食,每天都有人饿死街头,“处处见新墓,村村闻哭声,灾民肠辘辘,十室已九空”。


  衡水沦陷后,日军为从思想上打消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组建专门负责侵略宣传与奴化教育的伪新民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讲习班、训练班等,向沦陷区民众进行奴化宣传(2009年9月15日《衡水日报·晨刊》B3版);冀州银海化肥公司退休职工李恒通1941年在徐庄乡北陈庄小学读书,据他回忆,当时学校强制使用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的教材(2005年8月23日B2版)。


  日寇还实施“以战养战”毒计,疯狂掠夺各种资源和财富。1939年,日军在冀县先后成立东棉洋行、民众福利组织合作社,开展经济控制和掠夺。据原在日伪“合作社”供职的人员回顾统算,6年多日本侵略者从冀县攫走的物资包括皮棉、土布、油料、小麦等,总价值合计1227800万元。6年中驻冀县的2692名日、伪、警、宪人员消耗的840多万斤粮食,也是从老百姓那里征抢来的。侵略者还从民间抢劫了大批金、银、珠宝等,价值无法估量(2005年8月31日《衡水日报》3版)。


  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日军对其抢夺更加残酷。2009年10月13日《衡水日报·晨刊》B3版刊发的《日寇对景县人民的民族压迫经济掠夺》中揭露,日军在麦收、秋收时强迫农民到“公共打粮场”收打,收获的粮食全部交由日军仓库“保管”;日伪军到景县马沙窝村“讨伐”,一次抢走粮食20口袋、2400斤;到大耿高“扫荡”,抢走粮食5万斤。


  劳动力也是日寇掠夺的目标。1944年8月18日,日本宪兵队在武邑县审坡村抓走40名青壮年到日本北海道长盘坑煤矿当劳工。这些青壮年每天干活12个小时以上,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被折磨致死,抗战胜利后只有17人幸存回国(1995年9月3日《衡水日报》4版);武强县的张世杰被日本兵抓到日本长崎当劳工,受尽虐待,回国后撰写了8万字的《一个中国劳工的自述》,详细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残害劳工的历史罪行铁证(2003年12月2日《衡水日报·晨刊》B4版)。


  强行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垄断商业贸易、控制盐煤等物资、发行伪币……日寇的掠夺涉及方方面面,衡水人民辛勤劳动换来的大量物质财富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吞,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2005年9月2日《衡水日报》


抗争:英勇地奋战


  组建抗日义勇军、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抗日自卫军……面对日寇侵略,衡水军民毫不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


  田间、地道、青纱帐里,到处是杀敌的战场。青年抗日先锋队日夜巡逻,儿童团站岗放哨,严防敌人夜袭、敌特破坏;中老年妇女做军鞋、军袜,慰问八路军和游击队;青年妇女组织识字班,积极宣传抗日……到1939年,衡水各县已建立千余个党支部,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军,红色“堡垒户”不断涌现。安平县“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武强县“气节模范”小英雄温三郁,武邑县“抗日模范堡垒户”侯文祥,深县(现深州市)郭家屯刘坦然秘密建起衡水县第一所抗日医院,在“四二九”反“扫荡”中救治伤病员400多人……


2024年6月16日《衡水日报》


  “在抗日战争的严酷环境中,我和冀中的父老兄弟姐妹情同骨肉,亲如家人。”2005年7月8日《衡水日报·晨刊》B7版刊发吕正操将军专访《人民永远是靠山》。他回忆,当时冀中的广大妇女全力保护干部,许多青年妇女常常把干部、八路军战士、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有的老太太情愿牺牲自己的儿子保护干部。


  “安平县有母子俩,母亲姓范,儿子姓佟。敌人先打母亲,逼她指出八路军,她一口咬定不知道。接着敌人把当时只有12岁的孩子打得死去活来,她始终还是一句话:‘不知道!’在深县王家铺村,日军抓了27个群众,以杀头相威胁,要他们说出八路军的隐蔽地点,27人无一人开口。日军暴跳如雷,一连杀了14个,剩下的群众仍然只字未吐。安平县刘庄村青救会主任、共产党员刘志清,带领6名青年破坏敌人的电线,自己被俘了,敌人用火烧、警犬咬、刺五指等各种毒刑折磨他,但他没说一句话……”吕老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冀中被敌人残杀、伤害和抓走的老百姓达五万多人。


  侵略者的残暴,激起了衡水军民更加高昂的斗志。抗日烽火越燃越旺。西康庄伏击战、东高才大捷、智取榆科据点、娄子歼敌战;反“封锁”、反“扫荡”,粉碎“蚕食”、打破“囚笼”……顽强的反击,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阴谋;有力的进攻,让我们的队伍一天天壮大。衡水军民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到9月2日,衡水辖区内除衡水县城外全部解放。抗战期间,衡水军民对日作战共计1688次,击毙日军699人、伪军12052人,俘日军489人、伪军18825人。缴获各种枪支22626支,炮117门。衡水军民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11847名。


  勿忘历史,吾辈自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侵华日军的暴行,衡水人民永世不忘。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衡水儿女,将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经历硝烟战斗洗礼的衡水大地浴火重生,在一代代衡水人的努力建设下,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迈进!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