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论员:博巍
若将河北经济比作一盘大棋,钢铁产业无疑是压舱石的“车”——根基深厚、举足轻重。曾几何时,河北钢铁因“大而不精”备受争议,如今却凭借“高精尖新”频频出圈:首钢智新跃升全球独角兽,电工钢薄如蝉翼、汽车板强韧如盾,环保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昔日“铁疙瘩”,正在蜕变为“金娃娃”。
8月21日,全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强调“深化转型升级,打造拳头产品,加快建设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为河北钢铁产业新一轮跃升按下加速键。
在首钢智新电磁材料(迁安)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转型突围:从“规模依赖”到“价值攀升”
过去,河北钢铁常被贴上“高耗能”“粗放式”标签。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产业”,坚定释放“不甩包袱、而要升级”的信号。正如这次座谈会提出的“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事实上,河北钢铁已迈出关键步伐——不仅钢铁产品突破0.1毫米超薄极限,特型钢更应用于卫星互联网、深海钻井等前沿领域。这印证了那句话:“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河北第一家民营长流程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动能重塑:“绿色智能”成新入场券
座谈会明确强调“以数智技术助推智能化升级,以节能降碳促进绿色化发展”。这意味着,河北钢铁正掀起一场“车间革命”:钢花与数据流齐飞,炉火共算法一色。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的背后,是清洁能源替代、废钢循环利用等硬举措;燕赵钢铁实验室里,产学研联合攻关“高精尖特”,让钢铁制造从“经验炼钢”迈向“模型炼钢”。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员工在查看高强汽车板生产线。
路径革新: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共赢”
钢铁产业不再是孤立制造环节,而是嵌入全产业链的“服务中枢”。座谈会提出,要“扩大服务型制造”,推动钢铁企业与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领域深度对接。河北钢铁企业正从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不仅提供钢材,更提供材料选型、技术方案、回收利用等全周期服务。这种“钢铁+服务”模式,正在打开高铁、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市场的大门。
在新兴铸管武安本级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分析。
以“创新之火”淬炼“钢铁之魂” 此次座谈会既直面转型焦虑,更指明突围路径:以政策护航打破发展梗阻,以科技创新打开价值空间,以融合生态重塑产业角色。当钢铁厂与实验室握手、流水线与数据链融合,河北钢铁不仅锻造出一个个“拳头产品”,更锤炼出面向未来的“产业韧性”。
未来的河北钢铁,或许将超越传统想象——它是新能源汽车的骨骼、低空经济的羽翼、太空电梯的基座。这场转型没有终局,只有持续攀登。而河北,正以钢铁为笔,书写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原标题:冀时评丨河北钢铁突围:“千度烈焰”淬炼“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