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燕赵大地涌动着青春的热潮。
7月起,共青团河北省委组织开展了2025年河北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内各高校积极响应。从红色沃土上的初心淬炼,到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奉献,再到非遗传承里的匠心守护,3.7万余名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在实践大熔炉中书写着“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专业赋能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7月4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电流通万家 赤心保平安”社会实践团走进邢台市威县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技术扶贫+教育帮扶”双轨并进的方式,深入农户排查用电隐患,从源头化解安全风险,并同步开展企业研学、校地座谈及物资捐赠活动,构建“隐患排查—教育提质—产业认知—资源输送”服务闭环。
7月13日至15日,河北医科大学“擎灯筑梦”社会实践团走进邢台市浆水镇后南峪村、保定市阜平县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医疗+美育+思政”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创新推出“健康墙绘”,以漫画形式展现疾病预防知识,实现健康科普入脑入心,同时,打造“七彩课堂”,将红色教育与医学科普融合,为乡村儿童成长赋能。
此外,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萤火筑梦队”“丹青筑梦”两支社会实践团,分别深入邯郸市鸡泽县曹庄镇褚庄村和邯郸市复兴区康庄乡康庄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化身“新农人主播”,在直播间推介当地特产,带动了特产销量显著上涨,为乡村特色产品打通外销渠道、拓宽村民增收路径。
河北工业大学“乡村筑梦”社会实践团22年扎根河北遵化鲁家峪村,以“艺术赋能+红色文旅”双轨模式服务乡村。今年团队创新开展了“为爱支教”行动,通过色彩美学、生态设计等特色课程开拓百名儿童美育视野,并实施“彩色行动”完成100平方米主题墙绘,打造红色文化地标。
红色洗礼 传承革命精神“接力棒”
■燕山大学“燕鸣井冈”社会实践团成员登上黄洋界
今年7月,燕山大学“燕鸣井冈”社会实践团怀着“百年燕大,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前往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9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在“红军的一天”沉浸式体验中,实践团成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登上黄洋界,忆往昔,在险峰中倾听黄洋界保卫战的炮火轰鸣;踏上蜿蜒山路急行军,奔赴坝上村,切身感受红军战士跋山涉水的艰辛;走进百姓家,齐上手巧分工,共做一桌红军餐,深刻体会“军民鱼水情”;踏入八角楼,学理论悟精神,领悟“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智慧。
在“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的访谈式教学中,聆听了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讲述的红色故事后,实践团成员任亮旭表示,未来无论在哪里,都要将这份感动化作行动,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传承那份不灭的初心。
“红色实践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实践团领队、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邹绪缤表示,未来实践团将依托研学和实践完善、汇总课题成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为井冈山精神的薪火相传贡献燕大智慧与力量。
非遗守护 激活传统文化“新密码”
这个暑期,多所高校踊跃投身非遗传承实践,以多元形式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活力。
7月4日,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银丝织梦 艺路黔行”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黔东南的控拜村与西江麻料银匠村,开展“苗银映匠心,非遗我‘冀’承”活动。团队参观麻料银绣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并亲身学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在一锤一刻中,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感受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社会实践团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青声习语”社会实践团,创新采用“线上教学+线下体验+理论宣讲”模式,将文化体验融入社会实践。他们线上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指导秦皇岛社区儿童制作面花、风筝与泥塑,让孩子们在揉面、扎骨架、塑形的过程中,领悟“匠心坚守”“文化自信”等理念。线下,他们结合非遗体验开展理论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专注”“创新”精神。正如指导老师郑建伟所言:“非遗技艺带着生活温度,是宣讲思想的生动载体。”
■张家口学院的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实践活动
张家口学院的“指尖非遗传古韵,青春匠心焕新颜”跨学科团队,走进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团队聚焦沧州铁狮子传说、西河大鼓、武术等非遗项目,运用高清影像记录、手绘插画创作及口述史挖掘等方式,构建数字档案库。实践中,11名师生走访6个展区,与8位非遗工作者交流,收集168份观众问卷,形成400余张高清图片、40余段视频及30余份文字材料,为非遗保护留存了宝贵资料。
知行合一 书写青春担当“新篇章”
对于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来说,暑假的这次实践也是一次深刻的成长经历。
在向孩子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社会实践团成员张奕欣深刻感受到,宣讲从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在这些具体的互动里,把“强国梦”“创造力”悄悄种进孩子心里。张家口学院2023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张子翾则表示:“体验漆扇制作后,我深刻体会到‘精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内涵,这种匠心精神将影响我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共青团河北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7月初开始,共青团河北省委组织开展了2025年河北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此次河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通过专项调研、实践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全省有7569支实践团队、3.7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是青年学子践行“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从红色教育基地到乡村振兴一线,从非遗传承现场到科技服务前沿,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原创原标题:3.7万余名青年学子践行“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