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到社区过暑假,家长放心、社区上心、孩子开心。”近日,景县社区公益大讲堂的“多彩假期”暑假班,课程丰富多元、志愿老师专业负责、家门口上课便捷安全,受到家长和孩子的热捧。这场好评满满的公益活动,是景县创新打造社区公益大讲堂、破解基层服务难题的生动实践。
面对社区服务资源分散、功能室闲置与居民多元需求难匹配的矛盾,自去年12月以来,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搭建公益大讲堂平台,以“社区出场所、能人献技艺、居民享服务”模式,打通社区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搭平台” 释放志愿服务资源效能
景县志愿服务家底丰厚,拥有志愿服务联合会及48支志愿服务队、6万名志愿者。此前却一度面临着志愿服务力量分散的难题。“就像有劲儿使不到一处,导致居民的需求有时摸不准。”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王辉坦言。
如何让志愿力量聚沙成塔?社区公益大讲堂应运而生。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各社区主动提供场地资源,将其打造为连接志愿者与居民的枢纽平台。
“这个平台的核心作用,就是打通‘群众需求’和‘服务供给’这两端。”王辉介绍,平台的建立,为志愿服务提供了稳定的“大本营”。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得到精准对接,无论是生活帮扶、文化娱乐还是技能培训,都能在此找到对应服务。志愿服务也有了“常驻地”,活动策划更系统,居民参与也更方便,能够持续稳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有力支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社区落地生根。
成效显而易见。志愿者们热情高涨,在这里找到了奉献价值的舞台;社区居民则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显著提升。社区公益大讲堂已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焕发社区新活力的关键载体。
能人“显身手” 深挖社区志愿者师资力量
平台要“长青”,优质师资是命脉。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巧用职能优势,织就了一张立体化的志愿者师资招募网络:面向全社会持续“海选”,深入书法、绘画等协会和培训机构针对性招募志愿者;依托覆盖全县197个小区(平房区)的网格员队伍和居民微信群,让招募信息直达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动员社区的“能人巧匠”;寒暑假期间,携手团县委引流返乡大学生,吸引有特长、有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站上讲台。
“起初真不容易,难在缺‘专业志愿者’,但随着大讲堂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主动报名。”景县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主任戈毅说,可喜的是,不少参与课程的居民学员,在掌握技能后主动申请成为新讲师,形成了“学成反哺”的良性人才循环。
这些走上讲台的“社区能人”,将专业技能和知识倾囊相授——书法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耐心示范,居民们凝神静气认真临摹,沉浸在翰墨书香之中;非遗体验课上,传承人细致讲解技艺精髓,居民亲手体验制作过程,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手工课堂上,老师巧手指导居民变废为宝,欢声笑语中一件件精美作品诞生……他们的志愿课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教育服务,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的社区阵地。目前,景县社区公益大讲堂已招募专业志愿讲师112名、普通志愿者320名。
课程“多元化” 科学设置全龄段课程体系
社区公益大讲堂讲什么,居民说了算。7月中旬,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线上小程序问卷调查、线下网格走访等方式,持续收集居民对课程的意见建议,根据年龄段、需求差异等针对性设置分众化课程。
针对小朋友,大讲堂开设了“快乐周末”兴趣班,涵盖书法、国画、科技等领域,让孩子们探索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为化解看护难题,针对新就业群体和双职工家庭寒暑假“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开设了“多彩假期”暑假班,设置作业自习和兴趣拓展课程,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共享自习室和成人夜校班为成人居民提供继续学习提升的平台,公考科目培训、短视频拍摄与制作等实用课程,满足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兴趣需求。针对居民身心健康需求,开设了健康养生班,普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课堂内外,活力涌动。社区公益大讲堂整合多方力量,将课堂边界不断拓展——组织学员参与“返家乡”实践、“爱心妈妈”、普法宣传、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联动润德学堂、研学基地、心理咨询室等社会组织开展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社区氛围;将热门课堂孵化成兴趣社团,甚至衍生出“周末志愿行”服务团队。
“在这里,老人、大人、孩子都能找到‘心头好’!”尤克里里课程的志愿讲师夏鹏飞由衷赞叹,“特别是暑假,‘多彩假期’班全天开放,课程贴心又丰富。”每逢周末,社区里常见全家老小齐出动、各上所需课程的温馨场景。截至目前,共开办课程97种,累计上课1624节。
“这一平台把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相融合,创新打造出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王辉介绍,景县社区公益大讲堂开办以来,探索出从志愿讲师招募、教室资源共享,到居民有序上课、课程多向延伸,再到提升治理效能的闭环机制,打通志愿服务“全链条”,推动社区治理点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