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改革”“课程建设”“课堂增效”“教科研赋能”……近年来,衡水市聚焦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八大行动”,掀起了一场义务教育“减负不减质、提质更增效”的深刻变革。


如今,学生作业本变“薄”了,笑容变多了;课堂效率变高了,互动变活了;课后服务变“实”了,特长变亮了……一个个生动案例,勾勒出衡水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生动图景。



从“题海”到“精准”,作业“瘦身”又“提质”


2022年以来,衡水把作业改革作为减负突破口,不仅给作业“减量”,更给作业“提质”,让作业从“知识重复”转向“素养培育”。


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立下了“规矩”:作业必须公示,总量由学校严格审核。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探索建立了“目标设定—布置实施—实时监控—效果评估—动态调整”的作业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作业精准有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则创新实施备课组初筛、教研组再审、教务处终审“三级审核”制度,层层把关,有效杜绝了超标、重复性作业。


作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分层作业、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成为校园“新潮流”。故城县郑口第四小学的“浓情端午”跨学科主题课程,把无序、零散的多学科知识巧妙串联,语文学习课文《端午粽》、数学探究粽子形状与体积、科学探索龙舟制作与浮沉原理、美术绘画创意粽子,实现知识有机融合。冀州区第五小学的“校园生态小卫士”项目,引导学生用语文撰写环保倡议书,用数学统计校园垃圾种类占比,用科学设计垃圾分类方案,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赋能,作业设计更精准。安平县建成全省首个县域智慧作业平台,实现作业布置、批改、学情分析的智能化。景县龙华镇第二小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作业设计与评价,推动作业形态从“统一供给”向依据学情“精准创生”转变,评价反馈更加及时、个性化。



从“单一”到“多元”,课程丰富又优质


衡水着力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故城县郑口第二小学的“尚品”课程体系涵盖“尚德”“尚体”“尚美”等六大类别,并辅以40余个精品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菜单式选择。景县第五完全小学“星火研创营”团队开发的“科学+”课程令人眼前一亮,“本草诗韵”课将中草药辨识与相关古典诗词背诵吟咏巧妙结合,“微实验工具箱”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直观可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特色鲜明,育人无声。饶阳县五公镇初级中学将红色教育深度融入体育课堂,以“重走革命路”为主题设计耐力跑项目,将“耿长锁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了红色基因传承与体育精神培育的完美融合;高新区新华小学开设“非遗创客”课程,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教授剪纸、扎染、皮影戏制作、泥塑雕刻等传统技艺,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焕发生机;枣强县第六小学的“成贤六艺”课程,系统整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分设“贤德润心”“贤思启智”“贤趣健体”等六大模块,低年级侧重基础素养奠基,高年级聚焦综合能力提升,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从“灌输”到“主动”,课堂生动又高效


课堂是提质的“主阵地”,衡水市出台《衡水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试行)》,引导老师从“满堂灌”转向“巧引导”,让课堂“活”起来、“实”起来。


“问题导学”“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成了课堂新常态。故城县郑口第三小学打造“1+N”高效课堂模式:课前发放“自学—互学—展示”三段式学习单引导学生预习;课堂上运用“学、教、练三步九环”模式,精讲多练;课后延伸“学科节”,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有效延伸了学习链。冀州区第三中学鼓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创新:语文课堂采用“情境探究—多元表达”模式,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学生化身吴用、杨志等角色进行沉浸式演绎,深化文本理解;数学课堂构建“预学—探究—应用—评价”的完整闭环;英语课堂设置“分模块任务”,学生在“机场值机”“餐厅点餐”等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中学习语言。


课堂革新,让学生站中央。武强留贯明德小学实践“六三式板块教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创新“前置学习、展示碰撞、学以致用”三大动态板块,颠覆传统课堂结构,构建“学生讲堂”,促进知识迁移,让学习目标从“学会”转向“会学”“会创”。



从“单兵”到“联盟”,教科研聚力又聚智


衡水市打破校际、区域壁垒,促进优质教研资源流动共享,助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2024年,衡水在全省率先成立“基础教育教研联盟”,织就一张覆盖全市的教研网络。依托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累计立项教学改革项目154项,申报研究课题299个,开展各类教研活动893场,形成了强大的教研合力。


故城县运河中学创新构建教师教研自我诊断+同行互评+学生反馈+专家引领的“四维评价体系”,并融入智能数据分析,促使教研活动质量显著提升,教研优良率从46%大幅跃升至82%,涌现出大量优秀课例和教学成果。安平县马店镇北郭村农业中学搭建起“云端校本资源库”,汇集希沃白板课件2万余份、校本教案500多份,支持教师随时调用。武强县运营“画乡乐教乐研”公众号,打造“移动教研室”,已分享教研活动50余场、优秀课例80余节,成为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平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梯队培养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源泉。阜城县第二小学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通过每周听评课、共同备课加速青年教师成长;深州市第一中学开展“分层示范课”活动,新手教师上规范课、骨干教师上创新课、名优教师上特色课,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衡水市裕华路小学探索跨时空线上教研模式,教师可远程集中听课,并基于课堂实录数据共同研讨分析。



从“看护”到“育人”,课后服务提质又全面


衡水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超95%,服务从“看护”变成了“成长加油站”。


武强县府兴小学将武强年画、传统面食、布艺缝制等非遗资源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武强年画、做传统面食,还去社区做公益,形成“文化传承有深度、劳动实践有力度、公益服务有温度”的育人范式。衡水市珍宝街小学提供分层分类的“三级服务”:“基础启梦”夯实学业基础,培养学习习惯;“兴趣筑梦”开设“五育融合”课程,激发兴趣潜能;“梦想实践”组织研学、志愿服务,开展职业体验。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构建“作业为主,兴趣为羽,创新为翼”的“1+1+X+N”课后服务体系,开设科技、艺术、体育等8类课程,包含班级社团36个、校级社团10个、校外专业课程7个。


体育成了课后服务的“热选项”。深州市南街小学构建“基础+特色+拓展”三级体育课程体系,学校老师教基础,外聘教练带特长,学生既能打基础,又能冲竞技,课后服务中的各类体育社团活动,成为校运动队选拔优秀苗子的“蓄水池”。


阅读也融入课后服务。枣强县第二小学着力打造“馆—班—家”三级阅读空间,学校图书馆、班级读书角、家里书架连起来,构建“三全”阅读课程体系,开展“全校沉浸式阅读”。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育人”,家校社同心又同向


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一张紧密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网。全市各校普遍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态化开设“智慧家长课堂”,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提升亲子沟通技巧。


故城县“大运河文化研学课”广受欢迎,家长们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担任“志愿讲解员”,带领孩子探访运河遗迹,家长参与率高达85%,社区资源利用率提升60%;武强县积极拓展“行走的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蒙牛乳业(衡水)有限公司了解现代化生产,走进武强年画博物馆体验非遗魅力,赴林东烈士陵园聆听革命故事,将教育空间延伸到广阔社会;衡水市胜利小学的“京韵德育”项目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京剧,还带动家长共同参与编创“家庭京剧微课堂”,跟随区文联艺术家学唱腔、练身段,培养出200多名能登台表演的“小传承人”。


景县任重小学的“同心圆”行动聚起了更多力量,班级有“家友汇”,年级有“智囊团”,校级有“共育委员会”,家长、社区代表、老师常态化共商共议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大计,让教育成为和谐动听的“大合唱”。


…………


勤耕不辍,硕果满枝。衡水义务教育“八大行动”,减的是过重负担,提的是育人质量,变的是教育方式,不变的是育人初心。展望未来,衡水将持续深化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轻松学习、快乐成长,让“衡水教育”品牌更亮、底色更足。